去年年底,大儿子给父亲张瑞廷新买了一辆摩托车,这已经是乡村医生张瑞廷的第7辆摩托车了。


今年66岁的张瑞廷是山西省大宁县昕水镇史家坪村卫生室的一名乡村医生,从医48年,守护着周边大山里9个自然村、2000多位村民的健康。村民哪里不舒服,不论寒暑,一个电话就能等来背着药箱、骑着摩托,翻山越岭上门问诊的张瑞廷。


张瑞廷的第7辆摩托车。受访者供图

 

从徒步翻山越岭到2007年拥有自己的第一辆摩托车,而今,张瑞廷已经骑坏了6辆摩托车,开车巡诊50余万公里。随着农村公共卫生环境的变化,有的村医改行开起了私人诊所,相对轻松又能增收,但是张瑞廷却不想改,“我打小儿在山里长大,深知乡村医生对于农民来说多么重要。”

 

打小儿在山里长大 知道医生对于山里的村民有多么重要

 

大宁县地处吕梁山,这里曾是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山大沟深、交通不便。66岁的张瑞廷作为这里的一名乡村医生太熟悉这片大山了。

 

中医诊断学、中医内科学……在张瑞廷的家里、卫生室里,都摆放着大量的医学书籍,有的看起来还比较新,有的已经翻到泛黄,一看便知是张瑞廷的“老搭档”了。

 

1973年,只有18岁的张瑞廷在大宁县人民医院医疗专业学习后,回村从事乡村医生工作,没想到一干就是48年。

 

“刚开始,也没少遇到困难,但我打小儿在这山里长大,知道医生对于山里的村民们来说多么重要,再难也得试一试。”张瑞廷行医之初,大多数村民对于这个小伙子的医术表示怀疑,一些村民有个头疼脑热,宁愿自己忍一忍也不肯找张瑞廷,当然也有被病痛折磨的乡亲找到张瑞廷,毕竟大山里也找不到其他医生。

 

刚毕业就给人家看病,心里也担心过,反复的学习与实践是张瑞廷让自己摆脱忐忑的唯一方式。“医生是一个很特殊的职业,停止学习可万万不行!” 张瑞廷向新京报记者说,坚持终有收获,越来越多的病人在张瑞廷的帮助下摆脱了病痛,周边十里八乡的村民后来都乐意找张瑞廷看病。

 

14年骑坏了6辆摩托车

 

险峻的山路对张瑞廷来说是一个考验。有一次,张瑞廷在问诊途中赶上大暴雨,山洪暴发,张瑞廷丢下摩托车,拄着一根木棍,深一脚浅一脚地向前行走,即便这样,他也没想过掉头回家,径直赶往病人家里。幸好半路遇到一位驾车的村民,把他送到了地方。

 

回头看,狼狈甚至难过的时刻很多。一天晚上11点多,外村一个老人突发急症,接到电话的张瑞廷骑上摩托车就走,一条羊肠小道,坑坑洼洼十分难走,张瑞廷一路半推半骑、跌倒好几次才赶到患者家里;张瑞廷的妻子得了急症,孩子们在村子里拦了辆三轮车送到医院,张瑞廷却在外给人看病毫不知情……

 

几十年来,背着药箱,拄着拐杖,徒步翻山进村给村民看病,到底走了多少路、走坏了几双鞋子,他自己早已记不清了,但摩托车的数量是可以算清楚的。2007年,村里交通条件稍好一些,张瑞廷买了第一辆摩托车。转眼14年过去了,张瑞廷骑坏了6辆摩托车,去年年底,大儿子送来新的摩托车,这已经是第7辆了。

 

“开私人诊所能挣钱,可是,就不能当乡村医生了”

 

其实,从大宁县人民医院医疗专业学习后,张瑞廷是有机会回到安古乡就业的,但他还是选择回到山里做了一名村医。

 

张瑞廷对于乡村医生的“情结”,得从他十几岁时一个夜里说起。“爸爸,我难受!”张瑞廷仅十几岁的时候,正在熟睡的他听到弟弟痛苦的呻吟,父亲从床上爬起来,裹上衣服就往县城里跑。“那时候,山里的条件更艰苦,县城上最近的诊所医院,距离我们村也有十几公里的路,我父亲一个人跑着到县城上去找大夫,结果因为正是半夜,没有大夫肯跟着父亲回来给弟弟看病。”张瑞廷对此事记忆尤深,也是从那一刻起,他对乡村医生对家乡的重要性有了深刻认知。

 

而今,张瑞廷守护着周边9个自然村、2000多位村民的健康。张瑞廷称,感受到了近些年乡村医疗体系已经逐步发展、完善,村民的就医环境有所改善,但他的工作也比之前更忙了。现在除了日常的出诊,他还要定期参加专业技能培训,同时还有不少工作要按照规定指标完成,例如卫生监督协管信息报告每月1次;每年为村里老人体检一次;每年为糖尿病、高血压患者进行健康管理,进行随访4次;定期为新生儿随访;每年更换5次宣传栏;每年举办6期健康教育知识讲座等,之前他还参与健康扶贫一年四次的随访调查,现在这项工作也依旧在持续。


张瑞廷到村民家中问诊。受访者供图

 

“平时,需要定期针对老人、儿童等不同的群体,开展有针对性的讲座宣传,比如中老年人常见的糖尿病、高血压等都要开展主题培训,按照要求,每次培训至少有20人参加才行。宣传栏的话,每月至少更换一次。”张瑞廷坦言,这些工作堆叠下来,工作量压力确实有所增加。但如果村民能够从思想意识层面重视身体健康,懂得对自己身体进行健康管理,长远看来,反而会为乡村医生“减负”。

 

对于这一点,张瑞廷深有体会。周边村子一位69岁的老人患有糖尿病,但平日里依然会吃含糖量较高的食物,张瑞廷帮老人控制了一段时间饮食,配合着药物,最终把血糖稳定住了。通过反复宣传,老人也意识到了日常健康管理的重要性,改掉了爱吃甜食的习惯。村里还有一位中年女性,夏天因为贪凉,被电风扇吹得有些面瘫,扎了很长一段时间的针灸才有所好转。“如果大伙儿日常生活里就提前注意,或许就不用吃药、扎针了。”


张瑞廷为村民进行健康教育知识讲座。受访者供图

 

去年春节疫情暴发后,全国144万乡村医生在疫情防控中发挥了非常大的作用,张瑞廷就是这144万名乡村医生中的一员。返乡人群体温筛查、流调、村里公共卫生消杀,站在乡村防疫一线的张瑞廷比以前更忙了。“疫情比较严重的时候,但凡村里有返乡人员,我们都得对其进行登记隔离筛查,即便是半夜回村里程序也是一样的。”张瑞廷说。

 

1999年取得了医师资格证,2015年在临汾参加过中医适宜技术培训,2016年去山西中医学院学习中医临床、中医药理论知识,2018年7月又参加山西医科大学临床技术培训,几十年来,张瑞廷从没停止过学习。


张瑞廷的工作日志。受访者供图

 

虽工作多年,但家里的积蓄甚微,有时候张瑞廷还要靠妻子种地的收入来贴补为病人买药。随着年纪越来越大,张瑞廷的儿女出于对他身体的考虑,曾劝他到县城开个小诊所,轻松一些,也能继续干自己喜欢的事情,张瑞廷没有答应。“开私人诊所能挣钱,可是,就不能当乡村医生了。”张瑞廷说。

 

从大宁县人民医院医疗专业学习后,张瑞廷曾经有过到县城进入“编制内”工作的机会,但他拒绝了。他有时也想过,当初如果选择了另一条路,是不是现在也正在按月领着退休金,安心地在家养老了呢?可是张瑞廷一点也不后悔当初的选择。

 

时至今日,不管病人是在山下还是半山腰,不管是下雨天还是下雪天,不管是白天艳阳高照,还是半夜正在熟睡,只有病人打来电话,张瑞廷都会第一时间赶过去。现在有的老病人已经搬到县城里住,但是只要他们打电话过来,张瑞廷还是会骑着摩托赶过去问诊。“干了大半辈子的乡村医生,不只是乡亲们离不开我,我也早已离不开他们了。”张瑞廷表示。

 

【原声回放】

新京报:你为什么要当乡医?

张瑞廷:我十几岁的时候,弟弟突然生病,父亲半夜赶着山路到十几公里外的县城上找医生,因为交通闭塞,又是半夜,最终没能找到医生愿意过来。那时候,我就有了长大了要当乡村医生的想法。

 

新京报:你心目中的乡村医生,应该是什么样的?

张瑞廷:乡村医生和所有医生一样,使命就是给病人治病。唯一不同的是,我们生活、工作在农村,甚至是在大山里面。无论什么时候,无论是城市里的医生,还是乡村医生,都应该把病人放在第一位。

 

新京报:你认为你现在的工作,符合当初的想象吗?

张瑞廷:最初做乡村医生,只是觉得要尽我所能为村民治病,解决他们的病痛,大山里的村民需要乡村医生。现在随着时代的进步,乡村医生有了更多的使命,这个行业也越来越规范,但初衷和根本目的都是为了给老百姓看病,给大伙儿提供好的就医环境,提高大家的健康生活意识。

 

新京报:未来,你最希望哪方面有所改变?

张瑞廷:现在乡村医生中大多已步入中老年,乡村医生退休后的生活该如何保障?如何让更多的年轻人,拥有专业医学知识、技能的年轻医生到乡村来,扎根乡村帮助更多山里的村民?希望从政策层面给乡村医生更好的职业规划和未来,提升乡村医生的薪资待遇和各种保障,这样才能让更多、更专业的医学人才愿意扎根乡村。

 

新京报记者 曹晶瑞

编辑 穆祥桐 校对 贾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