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讯(记者 戚望)土家摆手舞、八宝铜铃舞、滚龙连厢、中国鼓、武术……每天上午9:40到10:00,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清江外国语学校宣恩分校的2200余名初高中学生都会在操场来一段“非遗”课间操。


在清江外国语学校提供的视频中,记者看到,学生手持铜铃、连厢,跟随音乐有节奏、有韵律地击鼓、舞狮。该校教师吴张正达告诉新京报记者,学校“非遗”课间操的传统源于2017年,最初只是在学生社团中小范围流行,后扩展至全校范围。“学校大约70%以上的孩子都是少数民族,我们希望通过‘非遗’课间操的方式,让学生们认识非遗、重视非遗、爱上非遗、传承非遗。”


吴张正达坦言,学校刚开始推广“非遗”课间操时,部分学生有抵触情绪。有些学生会问:学了有什么用?由于不理解,有的学生在学习时,总是手动、身子不动,没有热情。“我们就先让老师学会,再去教学生。也有些学生,家里的奶奶会跳广场舞,他们跟着奶奶学习,再回来当小老师,教其他人。”


非遗课间操。学校供图


记者了解到,为传承非遗文化,清江外国语学校不仅开设了“非遗”课间操,还打造了舞狮社、中国鼓团、皮影制作社、泥塑社、非遗舞蹈团、中国武术社、舞龙社等多个非遗社团,每周社团老师都会进行非遗教学,将传统民族文化植根于教育教学中。


与此同时,通过“非遗”课间操和社团的学习,也有不少学生在大学收获颇多。据吴张正达介绍,有学生凭借在舞狮社学到的本领,刚进入大学就被教练相中,成为大学舞狮社社长;也有非遗舞蹈团的学生,在进入大学后凭借这一才能,担任学生会文艺部部长。


在吴张正达看来,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近距离接触民族文化的过程中,重温了中华民族的历史,进而培养了民族自豪感与爱国热情。


新京报记者 戚望 校对 付春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