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3日晚间,中国人保发布2020年年报。数据显示,去年集团实现保险业务收入约5636亿元,同比增长1.5%;实现利润总额约316亿元,同比增长6.3%。


过去一年,中国人保可谓陷入多事之秋,武汉金凰假黄金一案发酵负面舆情;人保财险的信用保证险在2019年出现29亿元的承保亏损后,2020年承保亏损更是扩大至51亿元。同时,重要岗位也面临人事变动,原董事长缪建民被调往招商局集团。


在3月24日中国人保的业绩发布会上,新任董事长罗熹携高管层集体亮相,并全面回应了公众比较关注的公司内部风险排查、车险综合改革对公司车险业务的影响以及分红等多个问题。


罗熹表示,分红是建立在业绩基础之上的,我个人看法是按照要求的分红,尽量一次分到位,如果有额外收益,可以再考虑安排二次分红。


“公司的分红水平并不低,我们的分红比例今年达到34.4%,H股的股息率为7.5%,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罗熹称。


人保内部风险如何管控?已大幅降低信用保证险规模


无论是武汉金凰假黄金一案还是信用保证险出现大额承保亏损,都反映了中国人保内部风控存在一些问题。


中国人保副董事长、总裁王廷科在业绩发布会上坦言,2020年,受疫情、灾情和经济下行的周期性影响,无论是行业还是公司在风险管理上都是承压的。特别是在信用风险方面,人保集团也在类金融业务和信保业务方面面临风险,甚至面临一些比较大的案件风险。


王廷科表示,针对相关情况,2020年集团致力于出清和化解存量风险,特别是严格控制增量风险。


据悉,中国人保去年进行了一系列风险排查,包括非标投资信用风险排查、资产负债全面风险排查、金额1000万元以上风险事项的全面排查、保险资金持仓信用债等固收资产的信用风险排查等,还开展了寿险假保单专项扫雷行动。


针对排查风险,中国人保对一些重点业务的风险进行集中化的处置。比如,类金融业务的风险,在摸清底数和敞口的基础上,进行分类处置和调整,压降敞口和余额,调整优化业务模式,更加审慎和理性的发展类金融的业务。


不过,王廷科称,我们也不是完全停掉,还是有一些优质的业务,通过加强信用风险的管控、优选客户还可以继续发展。


从公开数据来看,2020年、2021年,人保财险的确降低了信用保证险的业务规模,去年同比降幅达76.8%,今年前2个月信用保证险保费仅为2.79亿元,同比大降84.3%。


中国人保其他防范风险的举措还包括加强对投资风险的管控;加强合规管理等。


车险综改落地 人保财险车险单均保费也降了


年报数据显示,2020年人保财险仍保持“财险一哥”的位置,原保险保费收入约4320亿元,同比增长0.1%,综合成本率98.9%,与2019年持平。其中,车险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2656.51亿元,同比增长1%。


去年9月份,车险综合改革正式落地,最明显的效果便是车均保费收入下降。银保监会发布的数据显示,车险综合改革后至2020年11月8日,全国车辆平均投保费用由3700元下降至2700元,平均降幅为27%,全国89.9%的消费者车险保费下降。


针对车险综合改革给公司带来的影响,中国人保副总裁、人保财险拟任总裁于泽表示,2020年10-12月份,公司整体的商业车险单均保费是下降的,但业务结构在优化,家庭自用车的占比进一步提升,营业性货车占比有所下降。


“对于2022年~2023年,我们的基本判断,首先是整个车均保费会进入一个稍微理性的状态,恢复平稳。其次,新能源车的爆发式增长仍会持续,所以,预计保费也将平稳增长,这是对整个行业车险的判断。”于泽表示。


针对人保财险车险具体应对的举措,于泽提出了加强直销渠道建设;加强线上化转移;建设定价能力,优化定价模型,提升精准定价水平;实施低成本战略,发挥车险规模效应等。


非车险业务方面,2020年人保财险的意外伤害及健康险的原保险保费收入同比增长14.8%;农险同比增长17.4%;责任险同比增长4.6%。


于泽表示,新双循环发展格局给非车险发展又带来新的机遇。2021年财险也要把握市场机遇,拓展非车险业务。比如,创新推出类似家庭账户的解决方案,大力发展一些服务型的家财险等。


预计A股仍有较好投资机会 关注部分有长期成长空间的优质标的


近期,A股、港股市场均震荡下行,保险公司作为资本市场的投资者,其后市观点也备受关注。


中国人保首席财务官周厚杰表示,公司特别关注近期整个股市的剧烈变动。我们认为2021年受益于经济的回暖向好,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居民财富向资本市场转移,预计A股市场仍然有比较好的投资机会。


但周厚杰也表示,考虑到比较优质的股票在2020年已经有明显提升,且现在货币政策边际收紧,整个市场的波动性会加大,这与当前的形势是对应的。我们将权益类资产的配置比例控制在公司可承受的风险限额之内,重点把握结构性的投资机会。“我们特别关注受益于经济复苏、盈利弹性大的公司,以及部分有长期成长空间的优质标的,作为未来权益投资的重点。”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潘亦纯 编辑 赵泽 校对 李世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