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24日,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式揭牌,与开启于2015年的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建设叠加,成为首都在新阶段改革开放、创新发展的先锋。


今年3月18日,北京金融法院正式成立。以专业化、国际化、智能化为方向的北京金融法院,将服务保障国家金融战略实施,营造良好金融法治环境,促进经济健康发展,有力保障北京“两区”建设,更好地保护企业和金融消费者权益。


今年,北京市高院还将全力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制定为“两区”建设提供司法服务的具体措施,进一步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


3月18日,北京金融法院正式成立。图为大数据中心。新京报记者 王飞 摄


看点1

大数据中心可实时监测重点领域金融风险

 

北京金融法院是继上海金融法院之后,全国第二家专门金融法院。按照直辖市中级法院设置,专门管辖北京市应由中级人民法院管辖的金融民商事案件、涉金融行政案件和涉金融执行案件。

 

大数据中心、电子卷宗生成中心、全国首个5G专业化审判法庭、中小投资者和金融消费者保护工作站……北京金融法院应用了很多高科技。大数据中心内,一整面墙被电子显示屏覆盖,其中一个指标是“冒烟指数”——金融风险监测预警系统的金融风险监测数据。工作人员介绍,金融风险监测预警系统结合公安、工商、银行、法院、舆情等互联网相关数据,通过人工智能实时监测北京50余个重点领域、40余万家企业,可实现风险量化与分级预警,能有效促进维护地方金融稳定。法院受理大厅设有金融类案查询一体机,收纳全国法院380万份金融案件的裁判文书,当事人可查询查看类案,有助于形成合理的诉讼预期,指引当事人选择合适的纠纷解决途径。

 

工作人员介绍,北京金融法院支持网上立案,当事人足不出户,登录北京法院审判信息网或北京移动微法院的网上立案系统即可完成立案。网上立案案件的审理执行过程,当事人不需向法院再提交纸质版起诉材料,真正实现全流程网上办案。

 

北京是国家金融管理中心,是金融监管部门、重要金融基础设施、主要金融机构总部的承载地。2020年北京市金融机构资产总量超过150万亿元,占全国一半以上,金融业是首都经济的第一大支柱产业。北京市高院党组副书记、副院长安凤德在北京金融法院成立当天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介绍,目前,在京注册的法人金融机构达到832家,金融发展和创新引发大量疑难、复杂、新类型金融纠纷进入诉讼领域。成立金融法院,有助于提升金融审判水平,服务保障金融改革和有效防范金融风险。


3月18日,北京金融法院正式成立。工作人员在门前拍照留念。新京报记者 王飞 摄


看点2

携手监管立法机构探索数据、政策、资源三协同

 

据北京市“两区”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的消息,北京“两区”建设方案251项政策清单已完成137项。“两区”建设中已累计入库1100多个项目,其中外资项目约占1/5。随着北京市“两区”建设的推进,将有更多的改革创新措施落地,也需要法治保障持续跟进。

 

记者日前探访发现,北京金融法院设有金融法治协同视频会商室。工作人员介绍,会商室未来将探索实现北京金融法院和金融监管机构、立法机构、金融机构等的数据协同、政策协同、资源协同。

 

3月18日北京金融法院开通当天,北京市、最高人民法院、“一行两会一局”联合到北京金融法院调研。北京市委书记蔡奇强调,要健全司法和金融监管机构常态化沟通机制,打造国家级金融法治协同平台。

 

中国银保监会副主席周亮表态,银保监会将全力支持配合北京金融法院履行金融审判职责,畅通沟通渠道,建立重大案件通报、金融风险信息反馈等机制。

 

调研中,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提出,要坚持专业化、国际化、智能化方向,强化科技支撑和司法大数据运用,扎实推进金融审判体制机制改革,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机制,打造过硬金融审判队伍,努力建设国际一流金融专门法院。


3月18日,北京金融法院正式成立。图为电子卷宗生成中心。新京报记者 王飞 摄


3月18日,北京金融法院正式成立。工作人员展示线上5G法院。新京报记者 王飞 摄


■链接

司法服务“两区”建设法院将出具体措施

 

北京市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已探索5年,北京法院致力于优化营商环境的措施、积极推动创新驱动发展的措施贯穿其间。

 

在保护激励创新、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方面,2014年北京成立知识产权法院。从2014年到2020年,审结各类知识产权案件量从19587件增至68327件,6年时间增加近2.5倍。北京知识产权法院还发挥规则创制作用,探索数字经济中新类型知识产权保护新标准,通过“人工智能著作权”“抖音短视频”等新类型案件的审理,为新技术新业态发展营造良好法治环境。

 

2018年9月成立的北京互联网法院,发挥了司法在推动网络经济创新发展、保障网络安全、构建互联网治理体系方面的职能作用。2019年,北京互联网法院运用区块链技术建成“天平链”,解决电子证据存证认证难题,深度运用智能合约技术实现执行“一键立案”,成为司法领域智能合约技术全球首个落地应用。2020年,北京互联网法院打造了世界领先的互联网诉讼平台,版权链—天平链协同治理平台被业界称为司法和技术赋能产业的变革性创新。

 

围绕营造更加开放的投资贸易环境,北京法院2018年起对涉外商事案件实行集中管辖,大力提升涉外商事审判专业化水平,加强与仲裁机构、涉外商事纠纷调解组织的对接,推动健全“一带一路”争端解决机制,服务保障扩大对外开放、建设国际交往中心。

 

围绕服务保障高水平对外开放,2020年,北京市四中院建立涉外商事纠纷诉讼、调解、仲裁一站式多元解纷中心,积极打造国际商事纠纷解决高地。

 

北京市高院院长寇昉在2021年法院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全力服务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建设,加大关键领域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力度,落实知识产权惩罚性赔偿制度。全力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高起点高标准建设北京金融法院,制定为“两区”建设提供司法服务的具体措施,进一步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


黄勇。新京报记者 侯少卿 摄


■对话

北京市优化营商环境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黄勇

北京“两区”建设规划政策 未来需要形成法律制度

 

北京市优化营商环境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教授黄勇认为,新成立的北京金融法院将打造国际金融审判新高地,并通过司法裁判为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划定界线,助力“两区”建设。

 

“两区”建设重点要把握“高”和“新”

 

新京报:“两区”建设对北京的法治环境有什么要求?

 

黄勇:北京“两区”建设的整体目标导向,是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新时代改革开放新高地。这个过程中最需要把握的是“高”和“新”:一方面是进一步完善法治环境和商事法律体系的站位要高,另一方面是制度和机构创新,都要为当下和未来的开放与创新服务。

 

要做到“高”和“新”,就要立足于构建新发展格局、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高度,按照中央强化竞争政策基础地位的部署,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优化营商环境的原则,主动对接、对标国际规则,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强化产权保护,围绕企业的发展需求不断优化企业发展创新的实际体感,给包括跨国公司在内的全球企业提供更优质的发展平台。

 

新京报:北京建设适宜“两区”发展的法治环境,有什么挑战?

 

黄勇:我认为北京“两区”建设法治环境主要面临的挑战有两个,一是如何进一步增强“两区”建设规划与相关规划的整体协调性;二是如何逐步推动相关政策形成法律制度,通过法制化引领整体法治环境的进一步完善。

 

新京报:面对这种挑战,你有什么建议?

 

黄勇:在“两区”建设当中,要协调好各个先行先试区域建设与北京全市乃至全国整体发展的关系,通过区域性的改革引领北京市整体制度创新和营商环境优化,在这方面我认为还需要进一步加强研究和探索。

 

同时需要考虑,在自由贸易体系中,航空港口和海运港口都是重要有机组成部分,但北京没有海运港口,是不是可以研究如何将北京“两区”建设与京津冀一体化的区域发展政策相结合,使北京“两区”政策优势与北京国际航空运输、天津、河北的港口运输的资源优势发挥出协同效应。

 

在当今的全球化格局下,以法治化促进与保障市场化、国际化是一项成熟的国际经验和普遍的规律性认识,《海南自由贸易港法》这一专项立法,再次印证了这一点。因此,当下的北京市“两区”建设规划政策也需要在不远的未来形成法律制度,坚持改革创新要立法先行的法治思维,推动政策的法制化、程序化和责任化,这样才能为市场提供长远、稳定的创新发展预期。

 

扩充对接国际规则的法律人才队伍

 

新京报:北京是国际金融中心,国际金融中心的商事制度和司法有什么特点?

 

黄勇:国际金融中心的共性是高度市场化和法治化。国际金融中心通常是各国金融机构云集之地,不仅金融功能辐射全球,同时活跃的市场行为导致机制创新现象突出,这就要求司法、执法可以充分满足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需要,形成便捷的纠纷解决机制和普遍接受的纠纷解决规则,有效解决国际金融中心在市场竞争和创新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矛盾。

 

新京报: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专门法院,北京金融法院能起到哪些作用?

 

黄勇:建立专门金融法院是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妥善解决金融纠纷,推动金融司法水平的重要举措。

 

北京建立金融法院,可进一步加强金融领域司法的专业性,提高司法效率,既有利于推动国际金融中心高质量发展,保障金融市场稳定,服务实体经济发展,也有利于增强北京市国际金融交往当中的制度竞争力。

 

新京报:对于北京金融法院服务国家金融战略,你有什么建议?

 

黄勇:北京是“一行两会一局”的住所地,北京金融法院服务国家金融战略,要从监管执法与司法的全国辐射效应和国际化的方面下功夫。

 

北京的金融司法一方面要依法审理好金融民事,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另一方面要金融法院依法审理金融行政案件,依法支持金融监管机构履行监管职责。金融监管要将司法作为“试金石”,不断提升监管透明度和法治化水平,优化市场、监管和司法之间良性的法治互动,主要目标是对接先进的国际规则。

 

国际商事规则的建立和发展以英美法系为基础,我国的法治体系在语言、概念和思维方面与英美法存在差异,因此,需要扩充对接国际规则的法律人才队伍,并进行相应体制机制的创新。例如,有的国家贸易争端解决机构会聘请其他国籍的国际权威专家,这有利于提升贸易争端解决机制的制度竞争力。

 

建立涉“两区”建设矛盾纠纷联动化解机制

 

新京报:中国首家金融法院上海金融法院已经探索了两年多的时间,在此基础上,北京金融法院有什么不同?

 

黄勇:可以看到,在上海金融法院试点的基础上,北京金融法院已经结合北京的特点进行了体制机制的创新。一是紧扣高质量发展主题和北京市“两区”建设目标,着眼于促进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精细黏合金融监管与金融创新两大扇面,支持各类金融企业依法依规做大做强;二是更加突出区域功能定位和特点,充分发挥司法枢纽作用,致力打造金融立法、执法、司法的国家级金融法治协同平台,为国家金融管理中心建设持续赋能;三是公正高效审理各类金融案件,妥善处理金融领域疑难复杂和影响金融市场稳定的重大敏感案件;四是以将北京金融法院建设成为国际金融审判新高地为目标,通过高水平的金融审判宣扬我国金融司法理念,明确裁判规则和管辖原则。

 

新京报:在北京“两区”建设中,除了已有的专门法院、专业法庭,你认为司法在哪个方面仍待加强?

 

黄勇:“两区”建设对法治有明确的需求,一是保障外商投资的自由便利,二是保障市场主体合法权益,三是支持政府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四是保障创新型产业项目落地,五是保障现代服务业有序发展。


为了满足这些需求,首先还是要推动政策形成立法,进一步研究立法的体例和范围,落实法制化、程序化和责任化的要求;第二是进一步完善执法,通过发挥行政审判对行政监管的司法审查作用不断加强和改进金融监管与执法;第三是进一步加强司法,除已经建成的专门法院和专业法庭外,还要建立特定类型案件的专项审判机制,建立专家陪审机制和专家咨询机制,完善诉讼与非诉讼相衔接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建立涉“两区”建设矛盾纠纷联动化解机制,加强司法对社会行为的引领和指导。


新京报记者 沙雪良

编辑 白爽 校对 刘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