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甘孜州理塘县是一个什么样的县城?2019年常住人口7.4万人,农村居民人均收入1.19万元,地理位置偏僻。从成都出发沿着318国道到理塘县,需要近8个小时的车程,其间要翻越几座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山,还要经过终年积雪不化的折多山垭口,才能抵达。


而正因为理塘县海拔高、自然环境无污染、年日照超过2700小时,种出的香菇营养元素含量高于国家标准、品相极好。为了全力助推理塘县脱贫奔小康,五粮液集团依托高原藏区资源禀赋,建设极地果蔬(香菇)基地,并将多年市场运作经验运用于扶贫开发中,建立当地的产业链,带动群众有效增收。2020年2月,理塘县终于摘掉了国家级深度贫困县的帽子。


自2015年起,五粮液集团承接了对口帮扶省级贫困地区宜宾市兴文县、国家级深度贫困地区甘孜州理塘县、国家级贫困地区宜宾市屏山县的脱贫攻坚任务。长期以来,公司立足对口帮扶地区资源禀赋和不同需求,按照“公司投入、专业运营、贫困群众共享”的帮扶思路,着力构建产业扶贫多种模式,特别是资产收益模式、常态化以购代捐模式和电商平台模式,走出了一条企业优势和地方禀赋相结合的精准扶贫新路径。

 

扶贫队员的苦与甜


朱奎,是五粮液集团办公室的一名骨干员工。三年前,他被选派到宜宾市兴文县青山岩村,成为五粮液对口扶贫“尖兵队伍”中的一员。当时,青山岩村普遍资源匮乏、产业单一,462户村民中,有89户是贫困户,贫困人口比例超过20%。


2018年6月30日,朱奎第一次来到青山岩村。刚下车,朱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和村两委班子走访调研。连续两个多月,沿着弯弯曲曲的山路,朱奎走遍了青山岩村的每村每户,看人、看房、看吃穿,问生活、问生产、问收入、问期盼……


走访后发现,青山岩村地处高原山区,共18.5平方公里,可耕种面积小,全村1600多名村民,大部分人的日常收入都是通过自有林地砍伐售卖,收入低且不稳定。结合当地林地资源和已有产业,朱奎提出打造竹林产业基地的扶贫设想。


2019年,五粮液集团出资124.95万元,因地制宜创建五粮液青山岩竹林(苗圃)产业示范基地,并协调旗下宜宾纸业定向收购纸浆竹原料,推动青山岩村资公司的市场化运营,从竹子种植到加工,再到销售,竹产业链就此打通。


这只是第一步。为了保障居民的长期收入,朱奎结合当地特有的深山气候,决定发展竹荪、赤松茸等高价值林下经济。由此,确定了以“竹业为主,拓展多元”的产业发展思路,在这一思路指导下,竹林下种竹荪、竹荪收后种赤松茸的“林下交叉种植”模式迅速发展起来。



2019年9月—2021年1月,五粮液集团4次定向青山岩村采购竹荪、赤松茸,完成900多万元的销售额,村集体经济纯收益90万余元,为村民们带来了约95万元的劳务收入,受益6700多人次。


一根竹子带动了兴文县的发展。同样在理塘县,五粮液集团派驻理塘县下木拉乡(现木拉镇)扶贫干部张闻利用朵朵香菇,使理塘县走上了致富之路。


上马岩村是理塘县出了名的贫困村,海拔高且自然条件较差,如何带领当地乡亲脱贫奔小康?张闻瞄准了当地得天独厚的食用菌资源。



2018年由五粮液集团、理塘县政府、甘孜州绿野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共同出资筹建的五粮液援建理塘极地果蔬(香菇)基地,总投资1600余万元。在五粮液集团的帮扶下,极地香菇拿到了理塘县首个国家级绿色食品认证标识,为高原“极地果蔬”穿上了安全绿色的新衣。


“有了香菇产业后,贫困户每年一个人就能够有4000多元的分红。大家日子越过越好,现在每家每户都修了新房子,贫困户还买了皮卡车。”甘孜州理塘县木拉镇上马岩村第一书记洛绒银巴说,村民们不仅可以在基地务工,还可享受到基地收益分红,全村于2018年当年就实现了脱贫。



五粮液集团驻村工作队进入理塘以来,不断提升当地“造血”能力和“软实力”,积极推动基地产业园与珠海农控集团、盒马鲜生、京东农场对接,大力开拓电商平台,并助力产品外销,使极地香菇走出大山,销往全国各地。


2021年2月25日,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张闻被党中央、国务院授予“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称号,回忆起三年来脱贫攻坚工作的酸甜苦辣,他感慨道,脱贫攻坚是结束,乡村振兴是开始,一定要把这份责任感延续,砥砺再出发,让脱贫攻坚精神不断放射出新的时代光芒。

 

家门口的“生产车间”


省级贫困县兴文县地处乌蒙山区,是四川省最大的苗族聚居县。家住川南乌蒙山区兴文县共乐镇毛村村民易芳容家里有4个正值学龄的孩子,没办法出远门打工的她,为了增加家庭收入,易芳容种粮食,打零工。


8月是易芳容最忙的时候,天蒙蒙亮,易芳容起床准备好孩子的一日三餐后,就去田里割稻子,直到天黑看不见,才收工回家。不下田的日子,易芳容也闲不住,她常去附近工地上打零工,顶着烈日干活。即使如此,断断续续的工作依然无法负担起家庭开销。



在兴文县,和易芳容一样处境的留守妇女还有很多。为了解决当地留守妇女的就业,五粮液集团利用村里闲置的公用房屋建造了“扶贫车间”,在这个建在家门口的“生产车间”,易芳容和员工们学习家纺技术、学习酒品包装。同时,五粮液集团还提供了管理服务和订单支持,先后派出10余名技术管理人员驻村指导,培训贫困学员200余人,帮助群众就近就业。


“扶贫车间”的出现让易芳容一家彻底摆脱了生活上的困境。“每个月至少能挣到1800元。人均月收入在1800到3000元之间,年收入至少能超过21600元。按照脱贫标准,一人就业就能实现一个四口之家脱贫。”毛村第一书记郭素彬说:“‘扶贫车间’建在村上,订单不用愁,补齐了这个最大的短板。”


“要让贫困地区的群众稳定脱贫、长远发展,必须选对适合他们发展的产业。”全国人大代表,五粮液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李曙光曾表示,五粮液集团要和当地农民一起“创业”。



2017年,五粮液集团在兴文县大力推进酿酒专用粮基地建设,并分批次向兴文县定向招收45名酿酒岗位员工,优先解决贫困村民就业问题,带动贫困户增收致富。2018年,五粮液集团在兴文县教场村、太安村及珙县云新村发展特殊订单基地2000余亩,助力三个村人均增收20%。


在产业扶贫过程中,100余万亩五粮液专用粮基地覆盖国内专用粮种植优势产区,全覆盖宜宾市三区七县,帮助10余万户农户增收超过1亿元。


截至目前,五粮液集团累计投入和整合帮扶资金27.78亿元,帮扶点位均已全部高质量脱贫摘帽,受益贫困群众超15万人,惠及群众近100万人。



五粮液集团的努力获得社会认可,先后荣获国务院扶贫办“社会组织扶贫案例50佳”“企业精准扶贫综合案例50佳”,四川省委省政府“脱贫攻坚先进集体”“先进定点扶贫省直单位”“最具爱心捐赠企业”,中华慈善总会“全国慈善会爱心企业”,人民日报社“精准扶贫能力建设模式推荐案例奖”“中国精准扶贫优秀案例”,人民网“第十二届人民企业社会责任奖年度扶贫奖”等殊荣。


企业履责点评:


在扶贫路上,五粮液集团走出了一条企业优势和地方禀赋相结合的精准扶贫新路径。这一路径通过运用市场机制,以产业帮扶为核心,围绕农业基地化、工业商品化,打通供给链和需求链堵点,加强帮扶地区持续发展的人才队伍建设,构建形成了“五粮液+特色产业+村资公司+消费市场+农户”的特色帮扶模式,成为与贫困群众共同绘制美好生活蓝图的范本。


新京报记者 赵方园 图片 企业供图

编辑 徐晶晶 校对 李项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