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遗产积淀着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创造,不仅传承历史文化,更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近年来,无论是有形文化遗产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都越来越受到重视,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多次就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作出系列重要批示。特别是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十四五”规划纲要也明确提出,深入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强化重要文化和自然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要加强世界文化遗产、文物保护单位、考古遗址公园、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要保护传统村落、民族村寨和乡村风貌,要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系,加强各民族优秀传统手工艺保护和传承。

 

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社会各界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政府出台政策支持人才培养,机构、企业出于社会责任一直承担着重要角色,不仅出资保护文化遗产,更将文化遗产发展成产业,助力文化旅游,带动经济发展,还可以与精准扶贫减贫、乡村振兴相结合。据世界旅游联盟秘书长刘士军介绍,根据世界旅游联盟三年来发布的百个旅游减贫案例可以看到,很多企业参与的扶贫减贫项目都与文化遗产保护相结合。“很多企业都在扶贫减贫过程中,有目的、有计划地去参与文化保护,从而支持减贫。”比如,云南世博旅集团参与元阳梯田旅游项目的合作开发,依托世界文化遗产哈尼梯田,利用高山稻作景观与哈尼族历史文化,发展具有民族特色的生态旅游,减贫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同时公司每年从门票收入中提取30%,用于遗产区元阳梯田景区保护。

 

另外,在整体文化保护体系中,除了有形文化遗产,非遗的保护和传承也越来越受到关注。刘士军认为,文化遗产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利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传承性,是一项系统工程。他指出,文化和旅游部高度重视非遗的传承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在非遗保护方面既有规划又有计划,还有实施措施。他举例,万达集团通过包县帮扶贵州黔东南州丹寨县,投入巨资帮助当地在扶贫减贫,取得显著成果,使丹寨万达小镇从默默无闻的贫困县,一跃成为黔东南州的“旅游新星”。另外,2020年首届“中国丹寨非遗周”开幕,非遗司在丹寨万达小镇设立了中国丹寨非遗周永久会址,成立贵州非遗的集中展示区,计划通过贵州省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集中展示、孵化培训,支持进一步发展,“对非遗传承人的扶持不仅仅局限于资金的扶持,更多的是政策扶持。”

 

除了文旅产业,时尚设计企业在可持续发展议题之下,也承担起了保护非遗的责任。很多设计师将非遗与时尚设计紧密结合,专注发扬并传承中国传统手工艺。比如,在2021春夏中国国际时装周上,女装品牌GIOIA PAN以针织设计和苗族锡绣为亮点,关注可持续发展;薄涛&上久楷主打非物质文化遗产“宋锦”;设计师张肇达与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联手举办公益时装秀,将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的东乡刺绣,运用到现代时尚设计,促进非遗技艺文化传承。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教授魏翔表示,近年来,企业越来越主动地承担保护和继承文化的责任。他认为,一方面从顶层设计和政策导向上,旅游产业和文化经济产业开始从“以市场运营”为主,向“以文化运营”为主转变,文化引领和指引文旅经济产业成为主流。另一方面,中国文旅产业从数量竞争走向了质量竞争,企业逐渐意识到,只有保护和利用好文化资源,可持续竞争才能够走下去。“除了资金投入和旅游开发,一些企业还通过文创产品发掘和保护文化遗产,附加值战略、文化保护战略在企业里得到了真实运用。”魏翔强调,“让民营企业更多参与到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中,但在开发与保护的关系上,必须始终坚持保护第一的原则。”

 

新京报记者 曲筱艺

编辑 李铮 校对 危卓

图片 IC PHO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