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庆 图片来源:pixabay网


文 | 新京智库首席研究员 柯锐


不久前发布的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优化提升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成渝、长江中游等城市群。”


值得注意的是,在此次“两横三纵”城镇化战略格局中,成渝、长江中游城市群出人意料地和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并列,在19个城市群中位列“优化提升”的第一方阵。


十四五规划纲要对成渝、长江中游两大城市群的这一定位,值得关注。


这两大城市群地位提升


在十四五规划纲要中,成渝、长江中游两大城市群站上了C位。


其28章第一节“推动城市群一体化发展”中指出,以促进城市群发展为抓手,全面形成“两横三纵”城镇化战略格局。


▲  武汉 图片来源:unsplash官网


之后,分别以优化提升、发展壮大、培育发展三个梯度,对19个城市群进行了分类规划,原文是这样的:


优化提升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成渝、长江中游等城市群,


发展壮大山东半岛、粤闽浙沿海、中原、关中平原、北部湾等城市群,


培育发展哈长、辽中南、山西中部、黔中、滇中、呼包鄂榆、兰州-西宁、宁夏沿黄、天山北坡等城市群。


显然,这个分类,体现和尊重了这些城市群不同的发展程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


其中,优化提升的5大城市群中,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是中国城市群的翘楚,发展成熟度高,其经济规模占全国GDP的比重大,是中国经济的主引擎。这三个城市群作为中国城市群的第一梯队,可谓实至名归。


紧随其后的成渝、长江中游两大城市群则属于后发“新秀”。五年前,在十三五规划纲要中,对城市群是这样布局的:


优化提升东部地区城市群,建设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发展壮大东北地区、中原地区、长江中游、成渝地区、关中平原城市群。


彼时,长江中游、成渝城市群尚处于“发展壮大”之列。


此次,这两大城市群由“发展壮大”变为“优化提升”,和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同居第一梯队,表明这两个城市群的地位获得提升。


两大城市群肩负重大战略使命


在我国“两横三纵”的城市化战略格局中,长江中游位于其中的一“横”,即沿长江通道横轴;成渝城市群则处于沿长江通道横轴和包昆通道纵轴的交汇地带。


这两大城市群,是全国重要的城镇化区域,具有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区位优势。


与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并列,优化提升成渝、长江中游等城市群,不但体现了区域战略统筹机制,也契合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国家重大区域战略。


根据十四五规划纲要,在西部大开发、中部地区崛起等区域发展战略中,这两大城市群肩负重任。


 ▲  长沙 图片来源:pixabay官网


纲要提出了这些表述: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推动长江中游城市群协同发展,加快武汉、长株潭都市圈建设,打造全国重要增长极。


“重要经济中心”“全国重要增长极”,这意味着两大城市群要担负打造全国经济增长新引擎的角色。


按照国务院批复的《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长江中游城市群是以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和环鄱阳湖城市群为主体形成的特大型城市群。当前,以武汉、长沙、南昌为中心的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群发展迅速,已经形成了一批各具特色的中小城市和小城镇。


而根据《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成渝城市群则包括重庆市的渝中、万州、黔江等27 个区(县)以及重庆市的开州、云阳部分地区,四川省的成都、自贡、泸州等15 个市,总面积18.5万平方公里。


20世纪50年代,法国地理学家戈特曼在其发表的《大城市群:东北海岸的城市化》中首先提出了大城市群这一概念。半个多世纪以来,包括中国长三角在内的大城市群获得了巨大发展。


 ▲  南昌 图片来源:unsplash官网 


当前,快速的城市化仍然是推动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动力。而进一步激发内需潜力、加快内循环,城市群更是关键。


成渝、长江中游两大城市群,位居中西部,已经具备较好的基础,进一步优化发展,提升能级,既利于区域平衡发展,也可以在我国广袤的中西部形成新的增长极,为中国经济锻造新引擎、新动能。


当前,成渝、长江中游等城市群仍处于高速发展阶段,人口和资源进一步向中心城市集中。重庆、成都、武汉、长沙、南昌等中心城市预计在未来较长时期内仍将保持快速增长阶段。


实际上,成渝、长江中游城市群近年来发展成绩可圈可点。


以长江中游城市群为例,根据2015年国家发改委印发的《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其到2020年的人均GDP目标为7.5万元。


2017年,长江中游城市群人均GDP为63000元,在中国七大城市群中,排名第四,居于长三角、京津冀、粤港澳之后。


当年,成渝城市群则以53000元,排名第六,居于关中平原城市群(60000元)之后。


2018年,长江中游城市群人均GDP则达到10.48万元,提前实现了规划目标。


推动一体化合作,多地在行动


区域一体化是共同体集约高效发展的途径,也是大城市群优化提升的主题。其中,核心城市的引领作用非常关键。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的意见》明确,“以重庆、成都、武汉、郑州、西安等为中心,引领成渝、长江中游、中原、关中平原等城市群发展,带动相关板块融合发展。”


然而,与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城市群等城市群相比,当前,成渝、长江中游城市群在协同、引领发展中仍存在一些需要补上的短板。


▲  图片来源:unsplash官网


以交通为例,武汉距南昌、长沙均有300公里左右,其间地形复杂,不像前三大城市群以平原地势为主。这种复杂的地形对交通物流会有一定影响。


当前,乘坐动车,从成都到武汉,需9小时;从重庆到武汉,也需7小时。重庆到上海,则需12个小时左右。


实际上,成都距离武汉1200公里左右,而重庆距武汉仅1000公里左右。在中东部,同样的距离,一般高铁5个小时左右就可到达。


可见,在这两大城市群之间,如何实现更便捷的互联互通,进一步优化完善交通基础设施非常迫切。


值得注意的是,十四五规划纲要在“交通强国建设工程”中提出,建设成都重庆至上海沿江高铁。


沿江高铁是活跃成渝、长江中游、长三角地区的交通命脉,也必将对成渝、长江中游两大城市群的交通改善和优化提升起到促进作用。


当前,推动城市群协同发展,多地已在行动。


3月16日至17日,湖北省党政代表团赴江西学习考察,并召开江西·湖北两省合作发展交流座谈会,推动中部地区加快崛起,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协同发展。


在此前的2月下旬,湖北、湖南、江西三省商务部门在武汉举行长江中游城市集群商务发展第一次联席会议,共同发布了《长江中游城市集群商务发展武汉宣言》。


《宣言》提出要建立商贸流通等一体化合作机制,努力跨越行政区划界限,消除市场壁垒,促进商务发展资源优化配置,着力在商务发展一体化合作机制上取得突破。


在西南地区,川渝的“双城经济圈”式合作,已在能源、地质、科技等多领域全面展开。


可以预计,在“双循环”的发展新格局中,随着重庆、成都、武汉等中心城市自身的辐射带动能力继续增强,城市群一体化合作纵深发展,成渝、长江中游城市群的能级将得到优化提升,具备更加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进而为中国经济做出更大贡献。 


编辑:王春蕊   实习生:余丹  校对:赵琳

投稿、合作、联系我们:futurecity@xjbsmartcit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