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手记|我们为什么要给盲人“讲”电影?


“体验给盲人讲电影,这是不是太冷门了?”当编辑提出了这一期的选题时,我脑海中蹦出了这样的反应。


正纠结于做还是不做时,偶然间看到了这样一组数据,彻底改变了原先的想法。


据统计,截止2019年,中国视障人数的数量已有了近1700万人。也就是说,每80个人中,大约就有一名失明人士。而这其中还并不包括因为各种原因导致视力低下者,以及一些老年失明者。每天我们要遇见的人何止80人,可为何很难见到他们的身影?


给盲人讲电影,是《城市体验官》栏目启动以来完成难度最大的一次。


我需要提前看很多遍电影,对每个人物、每处情节甚至是每次背景音响起的时间节点都要了然于胸,还要在对白的间隙穿插讲述的内容,如果有外语台词还要即时进行翻译。为了准备1个小时的讲述内容,我整理了近5000字的“解说”笔记,为了尽可能跟上电影的节奏,不仅仅要把视觉表达转换为语言描述,还要不断强调一些人物的盲人。


“心目影院”每周都有一场线下电影讲述,也培养了一批忠实的“听众”。盲人朋友老肖就是其中的一员,每次讲述人开讲前,他总是要替讲述人“开个场”,活跃下气氛,这也已经成为了心目影院的惯例。


老肖说,对他们盲人来说,走进影院来“听”的也并不一定是电影本身,而是提供了一个帮助他们认识社会的机会。


走出家门,老友相聚,敞开心扉。电影就好像给他们在无尽的永夜中,打开了一扇窗,得以重新感受世界的美好,同时也激励着他们力所能及的为社会做点贡献。


令人欣慰的是,已经有越来越多的社会机构、公益组织和个人参与到了给盲人讲述电影的行动中,也有一些影视企业开发了给视障群“听电影”的无障碍版本软件。


不过,由于场地、版权等原因,线下观影每场也就是几十人,配讲解声道的线上影片数量也极为有限。通过电影给盲人和健全人一样平等地了解世界的机会,要走的路还很远,也绝非是公益组织和民间机构就能完成的。


谈及创办公益项目的初衷时,心目影院的创办人王伟力总会“反问”一句,“这个世界是我们的,难道不是他们的吗?”


这一期《城市体验官》做下来,其实体验的不仅是给盲人讲电影的特殊“工作”,也让我走进了他们的世界。对大多数人而言,或许不会有给盲人朋友讲述电影的机会,但也请不要忽视盲人群体的存在,不妨就从停放共享单车时不要阻碍盲道做起吧。


新京报记者 裴剑飞 周博华 景如月 陈超 实习生 王方杰 视频报道

编辑 周博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