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2年5月出生于江苏南京一个知识分子家庭”、“1946年经梁思成推荐,被聘为清华大学助教”、“ 1987年开始北京菊儿胡同新四合院住宅工程”……


 3月31日,“国匠:吴良镛学术成就展”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开幕,一层展厅左侧一整面墙被做成了“吴良镛年表”,密密麻麻的时间线和文字呈现了近百年的岁月,也浓缩了中国建筑和规划大师、两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吴良镛的一生。

 

今年恰逢吴良镛先生99周岁华诞。记者了解到,七十余年来,吴良镛院士一直坚守在教育和研究岗位。他的身份除了建筑学家、城乡规划学家和教育家,还被公认为“人居环境科学的创建者”。

 

据悉,展览由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清华大学联合主办,展出地点为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一层展厅,展览将持续至2021年5月9日。


吴良镛先生发言。李林 摄 清华大学供图

  

清华园资历最老的园丁、“活成星辰的建筑学家”

 

3月31日下午,展览开幕式还未开始,百余人已等候在现场。他们中,有中国工程院院士孟兆祯、王瑞珠、马国馨、崔愷、江亿、庄惟敏,故宫研究院院长单霁翔、住建部原总规划师陈为邦、全国勘察设计大师何玉如等多位建筑、环境、城市规划领域大咖也纷纷到场。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拙匠迈年豪情未已”,在众人期盼中,99岁高龄的吴良镛先生坐在轮椅上,出现在大家的视线中。他向来宾表达了欢迎和感谢,并在简短发言中,号召大家建设美好人居环境、为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共同奋斗。“当前我们正面临着一个大的时代,未来充满着无限的生机和激情。”


展览开幕式现场。王建一 摄 清华大学供图

 

“他是清华园里资历最老的园丁”,有人如此评价。


1943年,吴良镛的论文《释“阙”》在中央大学学生刊物《建筑》上发表,也因为这篇论文,青年吴良镛走进梁思成、林徽因的视野。1946年,经梁思成推荐,他被聘为清华大学助教,赴北平,参与创办清华大学建筑系。

 

此后的70余年,吴良镛一直未离开教育岗位。1958年,他推动创办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1984年,他创办清华大学建筑与城市研究所,任所长至今。

 

“他成功运用人居环境科学理论,开展区域、城乡、建筑、园林等多尺度、多类型的规划设计研究与实践。”记者从清华大学了解到,吴良镛先后获得世界人居奖、国际建筑师协会屈米奖、亚洲建筑师协会金奖、陈嘉庚科学奖、201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18年改革开放四十年改革先锋称号。

 

据悉,国家天文台曾命名一颗小行星为“吴良镛星”,本次展览策展人王鲁湘指出:“这是一个建筑学家所能获得的最高荣誉。”

 

菊儿胡同改造者、参与国土资源设计的“国匠”

 

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一层展厅,门厅展标墙前,有一尊汉白玉的凤凰雕像,据悉,这只展翅飞翔的凤凰,是吴良镛亲手设计的曲阜孔子研究院屋顶的一个部件。


吴良镛学术成就展现场。许可 摄 清华大学供图

 

策展人王鲁湘指出,此次展览通过清华园里老园丁、从建筑天地到大千世界、天下人居为生民立命、匠人营国、欢乐圣境游于艺五个板块,综合展示吴良镛先生在教书育人、建筑设计、科学研究、规划实践、艺术创作方面的杰出成就,呈现其国匠精神。

 

今年北京两会期间,有政协委员建议,将菊儿胡同41号院认定为现代文物,并将世界人居奖奖牌复制悬挂于院门。菊儿胡同的闻名,是因为这里隐藏着一片北京旧城中少见的新四合院——菊儿胡同41号小区,即菊儿小区。上世纪八十年代末,41号院被列为旧城改造试点。

 

菊儿胡同改造者,就是吴良镛。1987年,他开始了菊儿胡同新四合院住宅工程的研究和规划设计,对胡同进行了有机更新。随后,这一工程获得联合国世界人居奖,引起世界关注,吴良镛也因为这一经典案例,成为蜚声海内外的公众人物。

 

新京报记者了解到,他在这一案例基础上,完善了自己的人居环境理论,并且扩展为《广义建筑学》,这些内容在展览的第三个板块中予以介绍。

 

“他从上个世纪50年代以来,就一直参与北京市的规划设计,从古建筑保护到天安门广场规划,再到提出京津冀协同发展。吴先生对北京情有独钟,关注时间最长,付出心血最多;此外还参与了长三角规划设计、长江三峡和南水北调工程的区域规划设计等……”王鲁湘认为,这种大国土资源的综合规划设计,使吴良镛先生成为当之无愧的国匠,“所以我们这个展览最后定名为‘国匠’。”

 

新京报记者 冯琪 编辑 巫慧 校对 薛京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