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快讯(记者揭明玥)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又一年清明节到了。最新数据统计,北京市骨灰海葬自1994年开始,至今已开展27年,期间共组织集体骨灰海葬活动584次,播撒骨灰25068份,组织家属参与79426人。作为一种不占地、不保留骨灰的生态葬式,骨灰海葬已逐渐被更多的人们所接受。


选择节地生态葬的逝者家属,每年增幅约8%左右


“近几年来,人们对海葬和自然葬等节地生态葬的接受度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逝者家属选择海葬和自然葬等节地生态的安葬方式。”北京市八宝山礼仪公司副总经理王德东介绍,从公司业务办理量上来看,一直保持着平稳上升的态势,除去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因素影响外,每年增幅约8%左右。


今年清明节期间,为了满足家属对骨灰海葬逝者的祭奠,除了在北京市长青生命纪念园举行生态葬逝者公祭活动外,北京市还联合天津市、河北省,在天津港海域举行首届京津冀骨灰撒海清明公祭活动,这也是完善海葬逝者葬后祭奠的有益探索。


同时,北京今年还将对自然葬家庭提供免费、有仪式感的家族祭扫服务。“自然葬和海葬对京籍逝者都是免费的。自然葬,近三年来参加的有3000多份,同样有递增的趋势。葬完以后该如何祭奠?今年我们有一种新尝试,即开展家祭活动。”王德东解释,逝者家属来祭拜时,他们将组织一个家祭的仪式,如写一份家书,或在纪念场所聊一下自己的状态等,促进家风的传承,也让家属的哀思有所寄托。


2019年京津冀协同骨灰海葬首航仪式。图片来源于八宝山礼仪公司。


王德东回忆,2019年4月,京津冀民政部门曾在天津国际邮轮母港,联合举办了骨灰海葬首航活动,旨在推动殡葬行业的京津冀协同发展。去年由于受疫情影响,骨灰海葬活动暂停。未来,在条件允许下,公司还将继续探索在清明节期间,组织京津冀骨灰海葬启动仪式等。


各公墓因地制宜发展节地生态葬


近年来,北京市殡葬系统在改革传统葬式葬法、骨灰安葬多样化、降低占地安葬比例、节约殡葬用地、完善殡葬惠民政策、优化殡葬服务环境等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绿色生态殡葬建设水平处于全国领先行列。


送别亲人。


2015年,北京市民政局印发了《关于全面推进绿色生态殡葬建设的意见》,提出了绿色生态殡葬建设“五化”目标,即遗体处置无害化、骨灰安葬生态化、服务环境园林化、祭祀行为文明化、殡葬用品环保化。


2016年,北京市民政局、北京市财政局联合印发了《关于健全本市节地生态安葬补贴激励机制的实施意见》,明确将骨灰海葬、骨灰自然葬、骨灰立体安葬等节地生态的葬式葬法纳入政府补贴范围。


2017年,北京市民政局再次联合北京市财政局,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健全本市骨灰海葬、骨灰自然葬补贴办法的通知》,对本市户籍选择骨灰海葬和自然葬的亡故居民,免费提供遗体接运等6项基本殡仪服务。


多年来,各公墓因地制宜地发展小型节地墓葬和立体葬、树葬、草坪葬、花坛葬等,满足了社会群众多样化需求,提高了生态安葬率。其中,小型节地葬式多采用卧式碑或艺术碑,结合套种绿植,对传统立碑墓做了改良。骨灰堂、骨灰墙(廊)、壁葬、地宫等立体安葬设施,大大节省了骨灰安葬用地。


目前,八宝山革命公墓北山已建设成为一个集休闲健身、旅游踏青、城市绿地、生态安葬于一体,为逝者提供植树葬、花丛葬、草坪葬、自然置石葬和立体葬等葬式的现代化城市景观型生态示范墓园。长青生命纪念园内,融合了草坪葬、树葬、立体安葬等多种安葬方式,并建有骨灰生态葬、遗体捐献、双桥烈士纪念碑等人文纪念设施。


平谷区南独乐河镇公益性生态示范墓园发展骨灰墙、草坪葬、花坛葬,引领了同类型墓地的未来发展方向。丰台太子峪陵园、昌平区天寿陵园、佛山陵园、景仰园和延庆八达岭陵园也加快了节地生态公墓建设步伐。


市民政局呼吁,推进丧葬礼俗改革,顺应了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盼,也契合生态环境保护需求和社会文明进步要求。推进丧葬礼俗改革,需要广大人民群众携起手来,共同推进社会文明新风,促进和谐社会建设,推动本市惠民、节地、生态、文明、和谐的丧葬改革。


编辑 林玮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