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快讯(记者 吴为)4月8日起,大道速滑相关竞赛活动在国家速滑馆“冰丝带”举行。国家速滑馆的“冰面”继续接受全面“测试”。

 

国家速滑馆”冰丝带”是世界上第一个采用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系统制冰的大道速滑馆,也是冬奥历史上首个采用这项环保制冰技术的场馆。

 

国家速滑馆制冰专家、曾服务过5届冬奥会的加拿大制冰师马克•麦瑟今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没有理由说这里不能成为最快的速滑场馆之一。


4月8日,国家速滑馆,制冰专家马克•麦瑟正在制冰。摄影/新京报记者 陶冉

 

第六次服务冬奥会,在“冰丝带”有新收获

 

新京报:这次为国家速滑馆制冰是你第几次服务冬奥会了?

 

马克:我来自加拿大卡尔加里,至今已经服务过五届冬奥会了。我非常高兴这次能为北京冬奥会制冰,这将是我的第六次冬奥之旅。

 

新京报:这次为“冰丝带”制冰,有什么新体验吗?

 

马克:我们每天都在不断学习,只要有机会制冰就会不断提高。我们现在有很多好的机会,我们在10月、11月将有更多机会,也会尽最大的努力为冬奥会赛时制冰。

 

这次制冰,当然也有新的收获。在一个新场馆制冰,情况有所不同,其他场馆的某些情况不适用于这里,但有些可以。我们从其他场馆积累的经验也给这次制冰提供了借鉴和帮助。

 

新京报:“冰丝带”的冰面和以往的冰面有很大不同吗?

 

马克:冰面本身由纯水制成,环保部分体现在制冷系统方面,制冷是用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是一种天然制冷剂,对环境有保护作用,且很高效。这个是技术层面,但也加入了一些新的部分。几年前,人们用其他方式制冰,但现在我们也理解,为了保护地球,我们应该使用天然制冷剂。情况确实会有改变,在一些方面会更加高效,对我们来说也更好。

 

新京报:你对制出“最快的冰”有信心吗?

 

马克:我觉得没有理由说这里不能成为最快的速滑场馆之一。我们会努力找到正确的参数,将之变成现实,做到最好。

 

我们也去过一些低地场馆,也制成了很快的冰。上届(冬季)奥运会,有一些新的纪录,也差点打破了世界纪录,这在海平面(高度)的场馆很少见。所以我们为什么不设定一个标准,实现这个目标呢?


4月8日,国家速滑馆,制冰车正在制冰。摄影/新京报记者 陶冉


国家速滑馆有完善的遗产计划

 

新京报:你和中国的制冰师合作得怎么样?

 

马克:这次测试活动,我们有4名中国制冰师,我也从卡尔加里带来了两名同事。奥运会赛时,我们的队伍会更加壮大,有服务过往届冬奥会的加拿大制冰师,也有中国的制冰师。

 

我在中国一起共事的同事都是最顶尖的,我的需求都得到了满足,感受非常好。4名中国制冰师都很顶尖,他们不需要太多训练,只需要更加了解这座场馆。

 

新京报:你们目前在工作过程中就考虑到要保留下制冰经验了?

 

马克:我们想在这里留下遗产。之前的奥运会我们都没有留下遗产,在场馆制完冰就离开了。这次这个场馆有完善的遗产计划,所以我想确保我们离开之后,会有受过训练的人员继承这项遗产。

 

1月的制冰主要是测试系统,我们要确保制冷系统可以正常运行,我们也学着进行适应调整。现在我们有参与者上冰,有教练员,有运动员,可以给我们提供一些反馈,我们试着把他们的反馈收集起来,之后不断改进。我们必须找到好的方法。

 

对我们来说,这个比赛非常有价值,我们可以看到做出的改变对冰面的影响,比如温度等可以控制的因素。之前我们可能控制不了,现在可以进行控制并了解其作用。

 

“制冰前不刮胡子,没想到会引起大家的兴趣”

 

新京报:在北京工作有什么挑战吗?

 

马克:有语言上的困难,但是我有个好的译员,帮了我很多。

 

新京报:据介绍,你制冰前有留胡子的习惯?

 

马克:没想到这会引起大家的兴趣。这是我的一个习惯,每次制冰之前,我都不会刮胡子,等制冰完成交付后我才会刮掉。只是一个习惯。


新京报记者 吴为 摄影记者 陶冉

编辑 张磊 校对 李项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