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快讯(记者 陈琳)社区菜市场四周外墙1公里距离以内,不应有烟雾、粉尘、有毒有害气体等污染源;新建市场应配置厨余垃圾就地处理设施。《社区菜市场设置与管理规范》将于今年7月1日起实施,对社区新建、改建菜市场的防疫、厨余垃圾分类、可降解包装材料使用等提出要求。


4月9日,记者从北京市市场监管局了解到,近期北京市发布了53项地方标准。其中,首次制定标准39项、修订标准14项;按照涉及领域分,工程建设标准29项、城市管理与公共服务标准7项、环保标准5项、公共安全标准4项、服务业标准3项、农业标准3项、资源节约与利用标准1项、信息化标准1项。


社区菜市场蔬菜经营面积不少于1/3


将于7月1日起实施《社区菜市场设置与管理规范》规定了社区菜市场经营管理要求等内容,选址与面积要求,以菜市场四周外墙为界,1公里距离以内,不应有烟雾、粉尘、有毒有害气体等污染源。新建菜市场建筑面积不宜小于500平方米;蔬菜经营区营业面积不应少于市场总营业面积的1/3。


同时规范还明确了防疫、厨余垃圾分类、可降解包装材料使用等要求。比如,卫生管理方面应实行区域包干,并明确责任人,应设公共卫生保洁人员;每日停止营业后及时通场清扫,次日上货后各经营摊、间应保持环境卫生。场内不应经营活畜禽;按照相关标准设有防鼠、防蚊、防蝇设施;新建市场应配置厨余垃圾就地处理设施。已建成的市场厨余垃圾产生量每日达到10桶及以上的(以每桶240升容量计),应配置厨余垃圾就地处理设施。


7月1日实施的《商品交易市场设置与管理规范》,强调市场在保留传统服务方式的同时,宜通过信息系统建设和信息技术应用,开展网上订单,实现线上线下融合交易。


出台首部大气网格化监测评价地方标准


《环境空气颗粒物网格化监测评价技术规范》是首部大气网格化监测评价方面的地方标准,规定了基于网格化监测的环境空气颗粒物评价的评价对象、评价项目、评价方法和数据统计要求等内容。比如规范要求,网格化监测的颗粒物每小时至少有45分钟代表性的采样时间,每日至少有20个小时平均浓度值。每月至少有27个日平均浓度值(二月至少有25个日平均浓度值);多日累计统计中日平均浓度值的个数应不低于总天数的85%。


该标准可以直接支撑北京市按照《北京市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的要求,定期形成各街乡镇的粗颗粒物和细颗粒物(PM2.5)评价结果,加强属地责任的落实,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


《水库型水源涵养区治理和监测技术指南》明确了水库型水源涵养区划分和范围,细化了水质监测、水生生物监测、水土保持监测等内容和指标,有利于水源涵养区控制水土流失、治理水源污染、恢复流域生态,保障首都地区用水安全。


《山区水土保持生态修复与监测技术指南》明确了水质监测、土壤流失监测、植物多样性监测等各监测内容的指标,有利于为开展土壤侵蚀防控、面源污染防控、水土保持生态景观提升提供指导,促进水土保持生态修复。


休闲农业园区明确复核和退出机制


《休闲农业园区等级划分与评定》7月1日实施,休闲农业园区划分为三个等级,由低到高分别为三星级、四星级、五星级。园区等级标牌和证书应标明有效期限,有效期为3年。已评定的园区每3年复核一次,并附有相应的复核标准。休闲农业园区评定实行退出机制,并列出了7项情况,如果出现其中之一,直接取消等级,比如经营过程中发生安全生产事故、生态环保事故、食品安全事故,引发负面舆情,发生重大有效投诉等。


该标准的实施将进一步规范现有的休闲农业园区星级评定工作,推动京郊休闲农业园区标准化、规范化、专业化发展,对北京市乡村休闲观光旅游服务品质的提质增效、休闲农业产业提档升级具有指导意义。


53项地方标准中,《街区层面控制性详细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指南》是全国首个为落实区域评估政策而出台的技术标准,为街区层面控制性详细规划量身制定了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技术流程和编制要求,强调了规划编制过程中的全程互动,创新性地提出了依据规划深度进行分类评价的方法。


此外,还发布《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电梯井道作业平台技术规程》等6项工程建设领域京津冀区域协同标准,京津冀三地将于同一时间实施。


新京报记者 陈琳

编辑 白爽 校对 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