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快讯(记者 吴为)4月1日-10日,“相约北京”系列冬季体育冰上项目测试活动正式开始,“水立方”将举行冰壶和轮椅冰壶两个项目的竞赛测试。

 

“水立方”是世界上首次采用智能化技术建立泳池转换冰场。4月9日,记者采访了国家游泳中心运行团队场馆后勤副主任杨奇勇,他介绍了场馆设施、环境以及在两项比赛间进行转换等方面的情况。

 

4月6日,冰立方,运动员在场内进行冰壶比赛。新京报记者 陶冉 摄


冰面质量既有数据支撑又将调查运动员的使用反馈

 

新京报:在场馆设施上,“冰立方”从哪些方面提供竞赛保障?

 

杨奇勇:这涉及环境控制,包括冰面本身的控制。我们在国家科技部有一个水立方的冬夏场景转换科研课题,这次测试活动所有的科研人员都参加了全程数据采集和分析,这个课题实际上已经指导了水立方的冰水转换,以及分区域的温度、湿度控制,和冰面的机器设备控制。

 

目前已经工作到四月中,四月中旬还要继续工作下去。目前来看,尽管室外的天气一天一天在变热,室外的湿度一天天在增加,但是这套机器设备配置还是非常合理的。

 

我们每天对室外温湿度、室内的温湿度、露点温度、冰面温度全部进行实时的监测,应该说跟国际冰壶组织提出的温度湿度条件,特别是露点温度条件是基本匹配的,冰面上没有看到可见的结霜,也没有裂缝。

 

新京报:这是不是让场馆对控制“冰”的质量有了更多可能?

 

杨奇勇:基于这些分析数据,我们也在设想做进一步对冰评价的体系。事实上现在每天要向体育口报道冰的数据,这些数据干嘛用呢?不是供给团队内人士,是要向运动员最后评价负责。

 

一方面基于冰上数据的分级,一方面基于这次运动员的评价。这些评价和我们拿到的数据是可以对照的。虽然一边是数,一边是定性的感觉,但是我们特别迫切地渴望把这两者对应起来,这样将来可能会形成比较简便的评价体系。

 

我说好,说它好中差,我说它偏好、较好的时候,意味着我们这边的机器设备正常,天气不是太坏,同时也意味着运动员也会比较满意,大概是想建立这么一套对应的体系,所以科研首先取得成功,同时我们发现这里面有大量的空间可以提升和进一步发挥效能。

 

既有场馆特色又符合冬奥标识和色彩体系的景观将在赛时呈现

 

新京报:观众的座椅颜色、场馆内的景观标识,这些都是怎么考虑的?

 

杨奇勇:目前各个专业人士对我们场馆的评价,室内的观感是不错的。我们这次采用了蓝色主基调在下半截,红色跳跃的颜色在上边,2/3的蓝、1/3的红,这些是在冬奥会作为统一的景观标识设计体系下做了一些微调和选择形成了目前的景观。

 

同时我们也用了一套大型的联幕,来解决跳水池这个区域偏暗的问题。景观统一,幕布的效果也不错。

 

但是这套体系我们自己在评估,觉得有比较大的提升空间。座椅是隔一个坐一个的,座椅上有座椅套,这些座椅套的颜色是可以变化的,将来在奥运会的时候它能够更活跃更跳脱一些,让观众的心情更愉悦。

 

新京报:还有哪些可以改进的空间?

 

杨奇勇:水立方的空间巨大,整个比赛大厅的空间巨大,比历届奥运会的房子都要大。在这个大尺度里,我们想用一些既符合冬奥统一的标识和色彩设计体系,又有水立方特色的一套景观,最后呈现给全世界的公众,这里面可能还有一些小秘密,有些独到带有文化特色的景观,目前正在评估和设计,奥运会的时候这个领域也有比较大的提升空间。

 

新京报:你说的小秘密能透露一下吗?

   

杨奇勇:不能。

 

新京报:场馆环境设施是否也全面考虑了“防疫”的要求?

 

杨奇勇:基于疫情下的空间和流线规划,出现了一些规划通道、规划空间辅助的挡板。这些设计的主要意思是区分不同的人群,保持社交距离,要保护运动员和周围的制冰人员,这是作为重点保护人员,作为封闭管理要考虑的。

   

实际上是两个团体得到重要的措施和思考,一个是记者和运动员的关系。我们用一些硬件来保持记者和运动员之间的基本社交距离,媒体也采用了辅助通行物来控制人数。在疫情防控形势下,这些措施和规则都是起作用的。另外是重点保护运动员,以及运动员周围有制冰师、裁判、教练这一系列的人,我们叫闭环管理,住宿、打球、运动都是在独立空间里完成,降低感染的风险。

 

4月9日,冰立方,残疾人运动员在场馆内进行冰壶比赛。新京报记者 陶冉 摄


所有更衣室都设无障碍扶手,轮椅运动员能离开轮椅如厕洗手

 

新京报:在场馆无障碍方面,有哪些做法?

 

杨奇勇:大的无障碍工作全部实施完毕了,其中典型的是运动员入场的坡道在整个大厅的东侧。这次我们用了一个1:20的大坡道,它的整个坡道解决高差大概5米,用了四折的坡道,这坡道的规模比较大,国际组织有专门的无障碍官员非常关心这个坡道的实施效能。

   

今天早晨7点钟我就去门口去观察,看到了我们的运动员使用这个坡道还是比较顺手的,通行能力从坡道的舒适性上有了初步的验证,觉得工作比较正常。

 

另外在场地区域的四个角,我们的这个场地比原来的水面要高60厘米,这四个角每个角都有1:20的坡道。运动员更衣室比原有地面高了大概30厘米,这30厘米也做了专门的坡道,坡道是运动员通行保证路上安全的基本措施,全部用1:20的坡度非常舒适,而且承载能力从200公斤/平米-400公斤/平米,这是绝不会轻负的强度。

   

另外,所有的更衣室,我们都设了无障碍扶手,能让轮椅运动员离开轮椅如厕、洗手,利用这些扶手帮助他们完成这些动作。今天上午我们也接受了冬奥组委的专题检查,认为这些设施是比较安全和正常的。后面还有两天时间,我们在无障碍这个领域还要继续观察,还得拜托这些轮椅运动员多给我们提意见,我们在细节上进一步提高。

 

新京报:从冰壶比赛转换成轮椅冰壶比赛场馆,做了哪些具体工作?

 

杨奇勇:我们这个领域重要的是形象标识,首先要把队伍更衣间的名字换过来,把大的景观换过来。轮椅运动员在观察这些路标的时候比咱们的人员要低,我们把整个标识给降下来了,对轮椅运动员的空间规划做了详细指路标识,使得运动员们不至于走错路,让他们知道自己上场和去更衣室的流线,在没有人帮助的情况下也不至于走丢。

 

新京报记者 吴为 摄影记者 陶冉

编辑 陈思 校对 杨许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