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正值春耕时节,平谷区王辛庄镇北上营村的温室大棚里,红红的西红柿挂满了枝头。王辛庄镇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这两年通过发展设施大棚产业,升级改造温室大棚,邀请农业专家对大棚户种植蔬菜进行指导、培训,现在西红柿已经成了村里的“致富果”。

 

果蔬现采现摘不愁卖

 

“快来这边摘,西红柿红透了!”在平谷区王辛庄镇蔬菜大棚里前来采摘的游客络绎不绝。王辛庄镇北上营村农户梁国政的温室大棚就建在村边,很多顾客正在采摘、购买。梁国政告诉记者,“大棚内的是水果西红柿,有‘丽妃’‘香妃’两个品种。我们村的西红柿已打出名堂,来这采摘的人基本上都是回头客,不愁卖。”


顾客正在采摘西红柿。 刘杨洋 摄

 

“现在物流方便,顾客也信得过,通过微信预订,我们不仅可以送货上门,还可以通过快递发货,让各地的顾客都可以吃上我们家的西红柿。”北上营村大棚农户商玉芝一边忙着分装西红柿,一边笑着说,“我们的农产品‘走出去了’,销量高了,收入增加了,生活也变好了。”


农户将刚刚采摘下来的西红柿装箱。 刘心怡 摄

 

据了解,北上营村现有11栋大棚,在北上营村的辐射下,王辛庄镇多个村陆续建设温室大棚,全镇共建有温室大棚345栋,占地达百余亩。王辛庄镇党委、政府依托独有自然资源和地域优势,进一步强化党组织作用,采用“党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模式,鼓励农民种植大棚蔬菜,提高种植补贴至每亩地300元,激发农业产业发展活力,调动农户种植的积极性。

 

东古村现有55栋温室大棚。这几天,大棚内的西红柿到了成熟期,记者看到农户们正在将刚采摘下来的西红柿装箱。说起果蔬的销路问题,东古村党支部书记陈向军表示“销路不发愁”,他拿出手机向记者展示村微信群里的信息内容,“对于农户来说,只管做好田间管理,保证自家棚里种出来的蔬菜新鲜、可口就行。村里会通过微信群、村广播等渠道,第一时间了解哪里有采购蔬菜的需求,到时我们及时与对方联系就行。”


采摘的西红柿和樱桃萝卜。 刘杨洋 摄

 

不仅如此,王辛庄镇政府合理规划土地资源,为农户们开设销售小市场,农户种植的新鲜蔬菜可以拿到小市场来销售,减少中间环节,果蔬卖得好,农户收入也提高了。

 

农技员深入田间送技术

 

2018年以来,王辛庄镇政府定期邀请北京市农林科学院专家到北上营村、东古村等多个村为农户进行培训,从育苗开始到作物挂果等阶段加强指导。2020年9月,镇农业农村办公室带着工人师傅,为每一个温室大棚更换破损的钢骨架、修缮墙体,扩宽扩高大棚面积,让蔬菜瓜果更好地吸收阳光,保障了大棚农产品的质量。

 

“丽妃”西红柿挂满枝头。 刘杨洋 摄

 

镇里的农技员每周对农户进行实地指导,不定时在田间地头召开农业现场会,从种植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方面为农户进行技术培训,及时解决农户在种植中的难题。实时查看土地的肥沃度、排水性和生产量,和农户通过微信群及时沟通,为农户答疑解惑,全方面做好大棚种植管理工作。

 

“大棚内的西红柿都是我们精心培育的,采用了熊蜂授粉的方式,光照也充足,绿色有机,营养丰富。”陈向军告诉记者,“刚开始提出建设温室大棚时,村民们心里没底,我带头种植,给他们信心。镇里也安排了农技员进行指导,我更踏实了。”

 

西红柿销路好,村民们陆续加入进来。“以前经济来源都依靠外出打工,现在可以在家门口‘上班’,这比在外打工好多了。”东古村农户孙立冬笑着说。

 

乡村振兴 产业先行

 

王辛庄镇积极发展设施农业,田间育苗、田间管护以及销售渠道等已形成了一条成熟的产业链条,这种“产加销”一体化的模式,不仅能让顾客吃上新鲜健康的果蔬,也能树立东古大棚的口碑。王辛庄镇政府也与本镇和全区的商超签订了销售合同,第一时间把新鲜的货品配送上架,确保消费者都能买到新鲜的果蔬。

 

王辛庄镇相关负责人说,“现在正处春耕时节,对农民来讲也是最重要的环节,播下种子,收获希望。我们在春耕备耕前对村民的生产物资供应进行检查和摸底,确保农用物资的质量,为无条件购买农资的农户免费发放秧苗,组织镇里技术人员对栽种进行一对一指导。通过多种方式,真正让农户的腰包鼓起来。我们在接下来的工作中会不断实践、不断进步,进一步提升为群众办好事实事的能力。”

 

下一步,王辛庄镇将继续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大棚蔬菜产业,把全镇蔬菜产业逐步向科学化种植、规模化发展、产业化经营模式转变。合理运用“互联网+”、网络直销等方式,开辟新的销售途径,并与体验采摘、休闲特色旅游深度融合,延长产业链,全力促进农村发展、农民增收,让村民不仅成为大棚种植的土专家,更成为实现乡村振兴的强大力量。

 

新京报记者 曹晶瑞 通讯员 张硕

编辑 穆祥桐 校对 陈荻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