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国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后,相关主题持续升温。今年以来,银行、信托、基金公司等纷纷抢滩布局碳中和领域,各类绿色金融产品顺势而生,还有许多机构已在候场。


据多方测算的碳达峰、碳中和资金需求规模级别达百亿元,钱从哪儿来?工具有很多。央行4月12日在一季度金融数据发布会上透露,正在抓紧研究设立直达实体经济的碳减排支持工具,争取尽快推出。业内人士表示,除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等外,还可发展绿色保险、绿色租赁、绿色信托等碳金融产品。


此外,今年全国碳市场建设加速,总体架构逐渐明朗。业内人士表示,金融机构可以做碳期货等延伸产品,未来碳排放是一个非常巨大的市场,对金融机构也是一个巨大的机遇。


银行、信托、基金们跑步进场,碳中和金融产品接连落地


今年以来碳中和金融产品接连落地,银行、信托、基金们跑步进场。


如2月下旬,工行、中行、建行、农行、中信、兴业主承销首批64亿元碳中和债;3月9日,英大信托携手国网国际融资租赁设立绿色资产支持商业票据(碳中和债);3月下旬,百瑞信托发行首单绿色资产支持商业票据;此外,南方中证新能源ETF、易方达中证新能源ETF、华夏中证新能源ETF等先后上市。


还有许多机构已在候场。交行行长在近日举行的业绩会上透露,交行已储备了碳中和债券项目,计划于4月参与发行。


事实上,近年不少金融机构做过绿色金融相关探索。如中建投信托2015年成立浙江省首单碳排放权信托项目,同时通过债权融资业务累计为光伏发电企业提供项目开发资金近35亿元;中航信托2018年发起设立航盈碳资产投资基金集合资金信托计划。银行也已探索出多种产品形式,包括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资产支持证券、绿色并购等。


我国绿色金融发展一直走在国际第一方阵,据央行公布,我国有约12万亿元绿色信贷、8000多亿元存量绿色债券。而据多方测算的碳达峰、碳中和资金需求规模级别达百亿元。


钱从哪里来?未来还可发展哪些碳金融产品?中建投信托股份有限公司信托业务总部副总经理单春生对记者表示,在金融领域,未来还可发展绿色保险、绿色租赁、绿色信托等碳金融产品。其中,信托是动员社会资本投资碳中和产品的一个好的载体,可发挥自身优势进行资源整合,利用多种金融工具服务于绿色产业在不同发展阶段的金融需求。


亦有信托业研究人士称,作为一种灵活的金融工具,信托公司可以充分发挥信托制度和跨市场资产配置的优势,针对绿色产业相关企业的融资需求。


基金公司也可以通过发行相关产品支持碳达峰、碳中和的国家战略,实现金融机构服务实体经济的目标。国泰基金对记者表示,其中,钢铁ETF是目前碳中和主题的投资首选。


“碳中和的目标就是在未来提升清洁能源的占比,压降老能源和高耗能行业的占比,造成一定的供给侧改革。因此碳中和同时利好新老能源。由于新能源前期涨幅较快,估值相对较高,后续前景看好,但当下老能源估值低,安全边际高,所以优先考虑老能源和高耗能行业。煤炭火电去产能对工业和民生用电影响较大,因此煤炭去产能将与新能源份额扩大同步推进。而钢铁只需要加大进口就可以迅速去产能。”国泰基金称。此外,煤炭ETF、化工龙头ETF、环保ETF、光伏ETF等,也将为支持碳达峰碳中和贡献力量。


今年一季度,大盘出现震荡行情,而“碳中和”指数逆势上涨,也带火相关ETF,如中融国证钢铁ETF、国泰中证钢铁ETF等收益率都达20%。


全国碳市场总体架构逐渐明朗,鼓励金融机构参与交易


“绿色金融有三大功能,其一是价格发现功能。要实现价格发现功能,就必须构建一个全国统一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本月初,央行副行长刘桂平在国新办发布会上说道。


我国自2011年起就在多省市启动了地方碳交易试点工作,总体规模仍偏小。今年全国碳市场建设加速,央行上海分行行长金鹏辉接受贝壳财经记者采访时透露,计划于6月底前启动全国碳交易。


另外来自湖北省生态环境厅、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等多方信息显示,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的建设采用了创新型的双城模式,即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负责交易,湖北碳排放交易中心负责注册登记。


金融机构在其中发挥什么作用?单春生介绍,目前金融机构参与碳交易市场的模式主要有三种。一是从二级市场参与碳指标交易,主要包括碳期货、碳期权、碳掉期等金融衍生品,增加了碳市场的流动性。二是股权投资,金融机构通过兼并与收购的方式进行资源优化配置。大的金融机构除了自己进行配额交易外,更倾向于利用自己充沛的资金,收购碳市场上有价值的参与者或竞争者。三是碳基金,金融机构与政府共同出资设立碳基金来支持节能减排项目的开展。


“目前碳市场还是一个行业为主的碳排放额度的市场,金融属性看起来不是太强。金融机构可以做一些延伸产品,未来碳排放是一个非常巨大的市场,对金融机构也是一个巨大的机遇。”海通国际首席经济学家孙明春近日在清华五道口首席经济学家论坛上表示。


据国家发改委初步分析,按照八大行业来测算,未来的碳排放量将会达到每年30亿到40亿吨的规模。如果仅以现货交易,不推行期货交易,其交易金额为每年12亿到80亿元。如果加上期货,交易金额就会大幅度提升,有可能达到600亿到5000亿元。


“鼓励金融机构参与碳市场交易,丰富碳衍生品等碳市场交易品种,鼓励配额抵质押融资、碳债券等碳金融创新,引导金融资源助推碳市场发展和有国际影响力的碳定价中心建设。”金鹏辉称。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程维妙 编辑 岳彩周 校对 李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