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快讯(记者 沙雪良)截至2020年底,全国93%以上法院建成了电子卷宗随案同步生成系统,去年全国新收案件电子卷宗覆盖率90.64%;25个省份的科技法庭覆盖率超9成。


今天(4月14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中国法院信息化发展报告No.5(2021)》(以下简称《法院信息化蓝皮书》)及2020年中国法院“智慧审判”第三方评估报告。


超九成法院建成电子卷宗随案同步生成系统


《法院信息化蓝皮书》指出,人民法院信息化建设围绕构建全业务网上办理,智慧庭审以及互联网审判新模式等进一步探索,取得了一系列新成果。2020年,法院开启“网络化”诉讼模式,保障审判工作顺利进行,减少了法官事务性工作,大幅降低了司法成本,拉近了与当事人的距离,优化了法治营商环境。


人民法院积极构建全业务网上办理平台。最高人民法院推动案件卷宗及时电子化并上传办案系统,为法官全流程网上智能办案、审判管理人员网上精准监管创造条件。截至2020年底,全国93%以上的法院建成了电子卷宗随案同步生成系统,从技术上实现电子卷宗目录编制、网上阅卷、法律文书辅助生成、电子卷宗归档等核心功能。


蓝皮书列举了一系列成效数据:2020年,全国新收案件中会聚了电子卷宗的有16782423件,电子卷宗覆盖率为90.64%,32家高院中有15家覆盖率超过95%,有23家高院覆盖率超过90%。最高人民法院2020年以来审理案件的原审案件电子卷宗档案合并可用率平均为94.88%,全国范围内所有地区的电子卷宗档案合并可用率均达到95%以上,实现了基于电子卷宗的无纸化办案和智能化辅助。


全国科技法庭达4.4万个,25个省份覆盖率超9成


智能化审判辅助系统为提高审判质效提供了有力的科技保障。《法院信息化蓝皮书》指出,2020年,各级法院积极开发智能化审判辅助系统,借助信息化手段大力推进审判流程再造,全面提升审判工作效率。


截至2020年底,法信平台拥有文献总数达11689万余篇,总字数达935亿余字,法信平台注册用户117.8万余人,平台总访客量2573万人,总浏览量2.99亿人次,实现与全国3200家法院内外网同步,成为目前中国容量最大的法律应用知识资源库。评估显示,2020年全国已有3438家法院支持电子送达,各级法院实现的比例相比2019年均有一定提升。


智能庭审为法官办案提供了智能化支持。2020年,全国法院着力开发一系列智能庭审系统,支持合议庭辅助阅卷、电子质证、语音记录、自动生成庭审提纲、归纳争议焦点等功能,积极构建无纸化庭审模式。


截至2020年底,全国建设科技法庭4.4万余个,其中25个省份法院的科技法庭覆盖率达到90%以上;全国共有3258家法院配备了庭审语音识别系统,提供覆盖全国26个高院、具有8种方言语言模型,支持庭审过程中自动识别和切换语言模型,已经在浙江、安徽、北京等地法院广泛应用。


《法院信息化蓝皮书》显示,2018年以来,中国法院以杭州、北京、广州三家互联网法院成立为契机,开始打造新的互联网审判模式,逐步实现了“网上案件网上审”的目标。移动微法院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截至2020年底,中国移动微法院累计实名用户数355万余人,日均访问量超过217万次,全国法院利用移动微法院网上立案371.94万余件;利用移动微法院网上开庭5.4万件,网上调解22.8万次,网上证据交换24.37万次,电子送达612.9万次,跨域立案8.2万件,为切实解决异地诉讼不便等问题提供了有力支持。


建议

避免信息化操之过急,引发新的不公


与此同时,《法院信息化蓝皮书》指出,智慧审判仍然面临着平台开发时缺乏整体性思维、一些基础性问题尚未解决、智能化水平不高、各地的智慧审判应用交流不足、有的信息化工作操之过急等挑战。


对于智慧审判的发展,《法院信息化蓝皮书》提出,要加强系统的整体规划。切实解决系统之间的协调问题,注重不同系统间的逻辑关系和交互体验,对功能模块适当进行增并、删减,使智慧审判功能更完善,与审判业务结合更紧密。以用户需求为建设导向,为法官办案提供个性化、精细化、智能化服务。


蓝皮书提醒,要兼顾线上线下需求,正视不同区域法院、不同情况当事人的多元需求,在创新线上闭环高速运行的同时,用信息技术研发最易操作的线下辅助程序,实现线上线下工作模式有机结合、灵活切换,保证线下司法渠道畅通,避免引发新的不公平。


新京报记者 沙雪良

编辑 白爽 校对 危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