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把一生都给了陌生人,没能给我爱的人。”


——弗罗斯特·甘德


弗罗斯特·甘德,美国当代著名诗人。拥有地质学和英语文学双学位,曾任教于哈佛大学。现为布朗大学文学艺术与比较文学荣休教授。


2019年,甘德凭借诗集《相伴》(Be With)获得普利策诗歌奖。这是一本饱含伤逝之痛的诗集。甘德将对亡妻的爱、死亡带来的痛苦、对生命的反思融于诗歌语言之中,呈现出深刻的生命体验。


《相伴》悼念相濡以沫的亡妻,记录陪伴患有阿尔茨海默症的母亲的日子,诗人没有试图通过表达来摆脱悲伤,而是陷入了一种在“轻”与“重”之间浮动的状态,承受痛苦的同时,又让读者感受到层层净化。


诗人西川称《相伴》是“一本与爱、生命、死亡相对称的诗集”。他的诗歌纪实性与实验性兼具,“它打动你时,声音不大,但你却被深深地打动,且觉得余音不绝。”


这时我的悲音跳出了语言。

像一群漂流的蜜蜂。

这时接着重重的沉默。

我被蜜蜂击晕,失去意识。

这时也没有我的出路。

这时我半浑半噩地活着,梦见我还醒着,

躲避朋友,呕吐不停,在脸上手臂上一根根地拔刺。

——弗罗斯特·甘德《招魂》(收录于《相伴》)


作为文学的重要体裁之一,诗歌正离我们的日常生活越来越远。但诗歌的内核与我们的生活其实无比贴近。甘德曾说:“文学的美妙之处在于,人们将过去的记忆带到我们身边。”借助诗歌,我们可以回溯记忆,感知诗歌层层结构之下跳动的脉搏。


4月15日,新京报书评周刊·文化客厅邀请《相伴》作者弗罗斯特·甘德带着他的获奖诗集来到直播间,与《相伴》的中文版译者李栋,中国当代诗人西川、王寅一起聊一聊当代诗歌的创作、译介以及在当下诗歌与其他艺术形式结合而新生的表达方式。


新京报书评周刊·文化客厅

系列直播

对谈嘉宾

弗罗斯特·甘德


美国当代著名诗人、翻译家、学者。2019年凭借诗集《相伴》荣获普利策诗歌奖。此外,甘德还翻译了大量拉丁美洲和西班牙诗人的著作,合译过日本诗人吉增刚造和野村喜和夫的诗集,并致力于向西方世界推介多多、欧阳江河、翟永明、王寅等中国当代诗人的诗歌。

西川

诗人、散文和随笔作家、翻译家、文化学者。198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英文系。曾任北京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教授、校图书馆馆长,现为北京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出版有各类著作约三十部。曾获鲁迅文学奖(2001)、上海《东方早报》“文化中国十年人物大奖(2001-2011)”、中国书业年度评选.年度作者奖(2018)、德国魏玛全球论文竞赛十佳(1999)、瑞典玄蝉诗歌奖(2018)、日本东京诗歌奖(2018)等。2019年德国柏林诗歌节宣传册称赞西川为“当代诗歌的重镇之一”。

王寅


诗人、作家,出版诗集《王寅诗选》、《灰光灯》等著作多种,先后获得江南诗歌奖、东荡子诗歌奖等多个诗歌奖,作品被译成十七种文字并在海外出版。

特邀主持

李栋 


李栋,多语作者、译者、编辑。《相伴》译者。毕业于美国深泉学院及布朗大学创意写作专业硕士。曾执教于美国布朗大学、科尔盖特文理学院和德国波恩大学。中德英作品散见于文学杂志,并收录于S. Fischer文学经典文库。

内容提要

1、《相伴》的创作背景,在甘德创作生涯中的位置。甘德如何看待诗歌写作?为什么说在甘德的诗歌中,爱、生命与死亡相对称?


2、中国诗人和读者能从甘德的诗歌中获得哪些启示?


3、如何看待甘德的实验性诗歌创作?诗歌形式可以有哪些层面的新探索?


4、“相伴”是中西方文学中的重要主题,但大多数时候文学创作是孤独的,是一个人的修行。诗人会如何看待“相伴”与“孤独”的联系?

直播时间


2021年4月15日(周四)

19:30

具体时间可能根据活动情况有所延迟

请关注直播间通知

///


—— 直播平台入口 ——


欢迎扫描二维码关注平台账号


///


—— 读者群入口 ——


如果不想错过我们的系列直播

可扫描二维码加入以下读者群

我们会在群中推送直播链接

单群自由加入上限为200人

先到先得

已经加入文化客厅往期任何活动读者群的朋友

不必重复加入

 活动相关图书 


《相伴》,作者:(美)弗罗斯特·甘德,译者:李栋,版本: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独角兽文库

主办

新京报书评周刊·文化客厅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运营团队

策划执行 新京报书评周刊编辑部

执行运营 孙嘉言 段雅馨


海报设计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本文校对 李世辉

新京报书评周刊·文化客厅

新京报书评周刊全力打造的活动品牌,关注文化视野各式流行,邀请文化名家进行“云上”分享。云享文化生活,Live每周不停。


直播账号请关注:微博@新京报书评周刊、抖音@新京报书评周刊、快手@新京报书评周刊、B站@新京报·文化客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