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讯(记者 陈琳)4月15日,为期三天的“新发展格局与‘十四五’大趋势——2021新京智库春季峰会”开幕,下午举办的首场论坛即聚焦北京“两区”建设。

 

北京市“两区”办专职副主任、北京市商务局党组成员、新闻发言人刘梅英在主题演讲中透露,北京“两区”建设半年来,国务院批复“两区”方案中涉及的251项任务,已落地145项,实施率达到了57.8%。其中,全国首创或首批突破性政策和项目有33项。


北京市“两区”办专职副主任、北京市商务局党组成员、新闻发言人刘梅英。新京报记者 王贵彬 摄


北京“两区”建设的三个关键词


首先是“双唯一”。其中,一方面是全国唯一的“两区”叠加优势。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重点聚焦产业,在全市域范围内纵向推进开放,北京自贸试验区立足园区,依托三片区七组团横向推进开放,纵横交错,打造北京全方位开放体系。另一方面,是全国唯一的两个自贸试验区叠加优势。除去年获批的北京自贸试验区,2019年,河北自贸试验区大兴机场片区中含有北京区域9.97平方公里,使北京可以同时享受北京、河北两个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举措。

 

其次是“厚积淀”。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是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的经验总结和全面升级。2015年,北京成为全国首个、也是唯一试点城市,国务院先后批复了试点的总体方案、深化方案和全面推进方案,共形成了120余项全国首创的突破性政策,推广了6批25项创新经验和案例。此次国家支持北京打造综合示范区,就是要进一步借助北京的服务业发展优势,在服务业扩大开放方面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将更聚焦服务业的开放瓶颈,实施系统性改革、制度性创新。

 

最后是“宽视野”。北京“两区”建设更加注重对标国际。从建设目标上看,对标国际先进做法,锚定贸易、投资、资金、运输、人才执业5个方面的便利化和数据安全有序流动,部分内容上还瞄准自由化的要求,积极推动扩大开放半径。从建设举措上看,对标国际规则和优质资源。从建设重点领域看,对标国际趋势,谋划发展数字经济、绿色金融等当今全球关注的热点和焦点,抢占发展新赛道。


聚焦数字经济、金融等9大领域,推进产业更加开放

 

刘梅英介绍,国务院批复的“两区”方案共推出政策任务251项。概括起来,一是聚焦9大领域,推进产业更加开放。其中,数字经济开放力度进一步加大,方案提出要加快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探索符合国情的数字贸易发展规则,促进数字证书和电子签名的国际互认;金融准入进一步放宽,聚焦资产管理、金融科技、保险和再保险等重点领域,支持外资加大在京落地等。此外,在科技服务、信息服务、商务服务、教育、文化、健康医疗、航空服务等重点产业领域,都设计了一系列开放政策。这些政策的先行先试,有利于在京企业获得更好的产业准入机会。

 

二是依托重点园区,打造制度创新高地。在北京自贸试验区建设上,方案具体明确了各片区的重点发展方向和功能任务。科技创新片区涵盖海淀、昌平2个组团,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与健康、科技服务等产业,打造数字经济实验区、全球创业投资中心、科技体制改革先行示范区。国际商务服务片区涵盖顺义、朝阳和通州3个组团,重点发展数字贸易、文化贸易、商务会展、医疗健康、国际寄递物流、跨境金融等产业,打造临空经济创新引领示范区。高端产业片区涵盖大兴和亦庄2个组团,重点发展商务服务、国际金融、文化创意、生物技术和大健康等产业,建设科技成果转换承载地、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和国际高端功能机构集聚区。

 

在服务业扩大开放领域方面,方案中还对“三城一区”、国际合作产业园区、金融科技创新示范区、数字贸易发展引领区、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文体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等重点园区提出了制度创新任务。

 

三是着眼要素融通推动营商环境更优。在资金进出便利方面,强化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在外汇账户管理、资金结算模式、资本融通范围和渠道等方面推动资金跨境流动便利。在人才支持力度上,探索“推荐制”人才引进模式,进一步放宽执业限制,营造创新创业环境,给予外籍人才进出境、医疗教育等生活便利,建设人才全流程服务体系。在土地资源利用上,创新实施产业链供地和综合用地模式,探索利用土地政策促进产业链聚集;提升土地利用率,降低资源成本。在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方面,完善知识产权评估和质押登记机制,推进知识产权保险试点,加大司法保护力度,为科技创新提供重要支撑。

 

“两区”建设半年,251项任务落地145项

 

北京“两区”建设半年来,国务院批复“两区”方案中涉及的251项任务,已落地145项,实施率达到了57.8%。其中,全国首创或首批突破性政策和项目有33项。

 

试点政策方面,比如首次在北京的开放方案中提出财税支持,技术转让企业所得税、公司型创投企业所得税两项税收试点政策在京落地实施;全国首批开展跨国公司本外币一体化资金池试点和本外币一体化账户试点,改变人民币和外汇账户双头管理局面,便利跨国公司资金安排;鼓励跨境电商等外贸新模式新业态发展,率先开展跨境电商进口医药品试点,并逐步扩大进口医药品清单范围。全国首批开展数字人民币试点。此外,自贸试验区7个组团还分别结合自身优势研究出台了产业促进政策,在人才落户、子女入学、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奖励补贴等方面提供有利条件,吸引头部企业聚集。

 

拓宽准入方面,科技领域支持外籍科学家领衔承担政府支持科技项目,允许持外国人永久居留证的外籍人才创办科技型企业享受国民待遇。金融领域落实金融业开放政策,全国首家外商独资货币经纪公司、首家外商独资保险资管公司、首家外资全资控股的持牌支付机构先后获批在京注册。医疗领域全国首家研究型医院加速推进,同时开展第一批10家研究型病房示范建设工作。教育领域鼓励外商投资成人类教育培训机构(营利性非学历语言类培训机构),支持外商投资举办经营性职业技能培训机构等。

 

突破制度方面,在全国率先推进特定领域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报备即批准”政策。设立北京金融法院,对金融民商事案件、金融行政案件和金融执行案件施行集中管辖。率先实现境外期货职业资格认可机制。探索在城市副中心实施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试点。

 

创新机制方面,建立健全市场化招商引资激励机制,形成合理化的利益分配机制;探索京津冀自贸试验区联席机制,建立三地政务服务“同事同标”联席会商机制;建立京津自贸区政务服务通办机制;率先实现外籍人才工作许可、工作类居留许可“一窗受理、同时取证”,办理时限缩短1/3,办理次数减少一半。

 

此外,打造一批平台,包括成立北京国际大数据交易所,建设大数据交易基础平台。全国首创性设立私募股权转让平台,实施股权投资和创业投资份额转让试点。推动北京产权交易所成为全国首家实现实物资产跨境交易外汇场内结算和境内划转的交易平台。北京法院国际商事纠纷一站式多元解纷中心挂牌,为“两区”建设提供司法保护平台。

 

今年“两区”建设是发力点、重头戏

 

刘梅英表示,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起步之年,“两区”建设是发力点、重头戏,是北京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之“子”。“两区”建设要与“三平台”相互借力,集聚更多优质资源,促进开放合作。同时,与国际科创中心、数字经济、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京津冀协同发展等形成“五子”联动,形成叠加效应。

 

具体而言,将继续按照“产业+区域+要素”的推进框架,聚焦科技创新、数字经济、生物医药、绿色金融等4大重点产业的全链条开放,推动2个关键要素(优化国际人才创新创业环境、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的全环节改革,抓实2类典型园区的类海外环境打造。

 

其中,2类典型园区其一是把综合保税区建设成为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枢纽,推动天竺综保区创新升级,着力发展服务贸易特色的综合保税区;高标准建设大兴综保区,推动“京冀共建、港区一体”首创发展模式。其二是加快推动中日产业园、中德产业园发展,营造“类海外”环境,利用好“两区”先行先试的机制,服务解决园区企业发展中面临的具体问题,着力吸引一批领军企业、隐形冠军企业落地园区发展。

 

新京报记者 陈琳 摄影记者 王贵彬

编辑 白爽 校对 卢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