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起步之年,北京“两区”建设正式进入议程。415日,为期三天的“新发展格局与‘十四五’大趋势——2021新京智库春季峰会”开幕。当天下午的首场论坛即聚焦北京“两区”建设,来自政界、学界、商界的大咖,共同探讨“以‘两区’建设推动北京高质量发展”。

 

北京市“两区”办专职副主任、北京市商务局党组成员、新闻发言人刘梅英。新京报记者 王贵彬 摄


今年“两区”建设是发力点、重头戏

 

北京市“两区”办专职副主任、北京市商务局党组成员、新闻发言人刘梅英在主题演讲中介绍了“两区”建设半年来的重要举措和亮点成效,以及下一步推进思路。她透露,北京“两区”建设半年来,国务院批复“两区”方案中涉及的251项任务,已落地145项,实施率达到了57.8%。其中,全国首创或首批突破性政策和项目有33项。

 

刘梅英表示,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起步之年,“两区”建设是发力点、重头戏,是北京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之“子”。具体而言,将继续按照“产业+区域+要素”的推进框架,聚焦科技创新、数字经济、生物医药、绿色金融等4大重点产业的全链条开放,推动2个关键要素(优化国际人才创新创业环境、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的全环节改革,抓实2类典型园区的类海外环境打造,包括把天竺综保区、大兴综保区建设成为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枢纽;加快推动中日产业园、中德产业园发展,营造“类海外”环境,利用好“两区”先行先试的机制,服务解决园区企业发展中面临的具体问题,着力吸引一批领军企业、隐形冠军企业落地园区发展。


中国区域科学协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党委书记杨开忠。新京报记者 王贵彬 摄


建议以人才为导向打造空间品质

 

中国区域科学协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党委书记杨开忠表示,空间品质是驱动科技创新中心发展的基础条件,而创新源于人才,人才在哪里,创新就在哪里。他表示,两区的建设对北京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是非常重要的建议,要把全方位的培育、留住和吸引人才,特别是STEM(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教育)人才放在核心。

 

要吸引人才,建设国际科创中心,必须千方百计地提升空间品质。他表示,无论从城市层面还是园区层面来看,决定生活品质的行业如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休闲等都在快速增长,越来越着眼于全球的消费者,这也让纽约、伦敦成为了全球的科创中心。他建议北京在“两区”建设中,要特别重视和抓住时代趋势,转变科创中心包括科技园区发展营销的导向,转为居民导向、人才导向,来打造适合他们需求的空间品质。

 

商务部研究院国际服务贸易研究所所长李俊。新京报记者 王贵彬 摄


从服务贸易视角理解和推进“两区”建设

 

商务部研究院国际服务贸易研究所所长李俊表示,“两区”建设与服务贸易发展具有天然联系。相对于其他省市,北京地区在保险服务、文化和娱乐服务、建设与金融服务等项目优势明显,北京有基础、有条件也有责任助力中国建设贸易强国。

 

他认为,北京“两区”通过服务业开放促进服务贸易发展,它就是服务贸易发展的平台。服务贸易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也是衡量两区建设成效的重要指标。因此,要更多从服务贸易视角来理解和推进两区建设。

 

如何务实推进北京“两区”建设,打造世界级服务贸易中心城市?李俊提出三点建议:首先转变观念,把服务作为价值的重要来源;其次,政府要带头以实际行动认可服务创造高价值的理念;三是要保护知识产权。知识产权如果得不到保护,或侵权后无法获得相应的赔偿,那无形资产就不值钱。相应以发展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政策创新就无从谈起。

 

北京市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市工商联副主席、振兴国际智库理事长李志起。


北京两区建设要做好三个“切”

 

北京市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市工商联副主席、振兴国际智库理事长李志起表示, “两区”建设的成败就在于政策创新、制度创新的力度,下一步怎么干?要做好三个“切”:切实对标国际规则、切中国家战略、切合北京实际。“北京不能盲目地、简单地复制和拷贝其他地区的作法。”李志起说。

 

李志起表示,“两区”建设的独特性,就在于“两区”政策叠加优势,“但通过调研,我感觉虽然我们在政策突破性上有一定的进展,但‘两区’建设和企业的期待仍有一些差距。”李志起说,两区建设最终的目标是要推进经济发展,服务于产业发展。他认为,未来产业是推动未来经济发展的一个新引擎,所谓未来产业是基于前沿、重大科技创新而形成的产业。谁掌握了未来产业,谁就掌握了未来发展的主动权。

 

李志起提出,要从选择性地支持到发展方向的引导,从重视应用层面到强化技术研究,从鼓励支持到允许企业试错。如何才能够帮助、引导和支持未来产业发展得更好,他建议从深入放管服改革、打造好的营商环境入手,有意识地主动地设计和引导,让未来产业在北京安家落户,而且健康持续地成长。

 

三位嘉宾就北京两区建设,开展圆桌对话。


持续改善营商环境稳定企业预期

 

论坛最后环节,三位嘉宾围绕北京“两区”建设展开圆桌对话。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院长、首席专家李国平表示,在对外开放的过程中,如何把我们的文化、科技、服务输送到海外,起到扩大消费的过程中,服务业扩大开放非常关键。北京通过服务业对外开放,把中国的服务品质打出来,在这方面走在了前面。但我们的短板在于劳动生产力比较低,因此北京未来在服务业发展过程中提高全要素,包括生产率是非常关键的。

 

清华大学中国发展规划研究院执行副院长、教授杨永恒表示,近年来北京和上海的营商环境都在持续改善,“十四五”期间,重点还是要持续改善营商环境,稳定企业的预期,把一些优质企业留住,通过营商环境的确定性对冲国际环境的不确定性,应该是下一步发展中重点解决的问题。他也提出几条建议,包括将数字化赋能政府服务,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支持专业服务业发展,加强公共服务等方面。同时,重视软环境建设,为企业提供优质的教育、医疗、文化等服务,为企业解决后顾之忧。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数字经济与法律创新研究中心主任许可对北京如何发展数字经济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他认为,未来北京要建立一个数字经济的重镇,除了平台、新技术以外,当务之急要解决数据的产权认定;数据交易如何破局;如何促进数据的流通,以及个人隐私保护。对此,他提出几点建议,包括建立数据监管沙盒;建设北京大数据交易中心,解决交易难题,多管齐下将北京的数字经济重镇推高。

 

新京报记者 陈琳 摄影记者 王贵彬

校对 李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