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大肠癌外科主任医师、大肠多学科首席专家蔡三军教授。


2020年,我国新发大肠癌约56万,发病率大幅提升。“大肠癌并非不可防治,早筛查、早诊断、早治疗,可以提高生存率。”4月15日-4月21日为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4月16日晚,在新京报与诺辉健康联合举办的《健谈》——“改变生命的轨迹”直播中,5位肿瘤专家、学者对结直肠癌防治与早筛进行科普。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大肠癌外科主任医师、大肠多学科首席专家蔡三军教授在直播中指出,居民的期望寿命提高、生活方式尤其是饮食方式的改变、环境污染(包括空气污染、水污染、食品污染等),都是导致大肠癌发病率上升的因素。检测技术的进步,更多大肠癌患者被确诊,也是数字增加的原因之一。


世界卫生组织曾提出:三分之一的癌症可以预防;三分之一的癌症可以通过早期发现得到根治;三分之一的癌症可以运用现有的医疗措施延长生命、减轻痛苦、改善生活质量。“我国大肠癌防控的现状是,忽略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的重要性,大部分努力用在效率最低的三级预防上。”蔡三军教授认为,大肠癌的防控同样也是三级预防:一级预防是生活方式干预,通过干预生活方式,可以发挥35%的作用;筛查普查发挥超过53%的作用;临床治疗对大肠癌防控所发挥的作用仅仅不到12%。


蔡三军教授强调,大肠癌是世卫组织推荐可以通过筛查而有效降低发病率、死亡率的恶性肿瘤。由于我国大肠癌筛查普查、早诊早治理念宣传不够,致使很多患者确诊时已发展到中晚期,早期(一期)患者只占10%-12%;欧美国家一期患者占比可达到25%-30%,三期、四期患者占比越来越少。以美国为例,约65%的人参与大肠癌筛查普查,大肠癌发病率、死亡率均出现明显下降,五年生存率也从50%提高至67%。“这证明,对大肠癌进行筛查普查是有价值的。”蔡三军教授表示。


新京报记者 王卡拉

校对 张彦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