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协和医院基本外科结直肠专业组主任医师林国乐教授。


50岁以下结直肠癌发病率以每年2.1%的速度在增长,尽管临床医生在不停努力,但结直肠癌的5年生存率仍徘徊在30%-60%,有些地区甚至不到30%。这并非医生水平、治疗手段的问题,而是没有早筛早诊,导致患者错过最佳治疗时期。


4月15日-4月21日为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4月16日晚,在新京报与诺辉健康联合举办的《健谈》——“改变生命的轨迹”直播中,北京协和医院基本外科结直肠专业组主任医师林国乐教授表示,他所实施的手术中,85%的患者确诊时已经是中晚期。正因为如此,他也贴切地给自己取了个化名——协和“断肠人”。


“结直肠病人真的是越来越多了。”从业20多年的林国乐坦言,1990年刚进入北京协和医院时,结直肠专业组一个手术日最多做一两台肠癌手术;现在,结直肠专业组十张床,每周林国乐两个手术日,每天都要做约5台手术,这其中有90%以上都是结直肠癌相关手术。


林国乐强调,结直肠癌一旦早发现、早治疗,治愈率可以高达90%-95%,医疗支出也会大幅降低。“出现明显症状,如肚子疼、便血、消瘦、贫血等,再去做检查,已经不能称之为早期筛查。”所谓早期筛查,是针对合适的年龄,正常的人群进行普查。以前,我国结直肠癌早期筛查的年龄是50岁,因为结直肠癌发病率日趋年轻化的趋势,早期筛查的年龄已被提前至45岁。


“国内肠镜资源有限,所有人都做肠镜筛查并不现实,因此需要有新的方法来减少不必要的肠镜检查。首先需要进行问卷调查,询问是否有结直肠癌家族病史、其他癌症病史等,然后可以做大便检测,如大便隐血检测、多靶点粪便FIT-DNA联合检测。”林国乐建议。


林国乐致力于做科普,有着约200万粉丝,在做科普时爱用一个雅号——“菊花医生”,他说,之所以在百忙之中愿意花时间和精力投入科普,正是因为做再多的“断肠”手术,都不如做科普传播正确防癌理念的效果好。


新京报记者 王卡拉

校对 张彦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