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7日下午,“新发展格局与‘十四五’大趋势——2021新京智库春季峰会”乡村论坛召开,主题聚焦“农业现代化与乡村振兴”。会上,中共潍坊市委书记田庆盈,中国农业大学副校长林万龙,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梅旭荣,北京市农业农村局副局级领导郑渝、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党国英等多位官员、学者、商界精英就农业现代化发展、乡村振兴、城乡融合等热点“三农”问题进行深度交流探讨,并发表主旨演讲。“中国的农业现代化,正处在爬坡过坎的转型期。这个转型期是最难的,要走向下一步,就要解决生产要素、生产机制等多方面的问题”,对未来农业现代化的实现路径与丰富图景,与会官员与学者进行了精彩讨论,“手机种地”等生动场景也被专家重点提及。

 

新京智库春季峰会乡村论坛。新京报记者 王颖 摄


现状:“爬坡过坎”的转型期

 

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 “十四五”规划提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其中,农业与农村现代化,是乡村振兴中的重要部分。本次论坛以“农业现代化与乡村振兴”为主题,邀请了多位专家学者及地方政府、地方农业部门负责人,共论农业现代化。

 

“中国从经济发展到农业发展进入了转型阶段,向农业现代化转型,”梅旭荣表示,当前,农业产业中的数量型生产面临困境,传统生产方式面临资源、环境的挑战,“我们需要转型,既要提高产能,又要解决发展面临的问题。”

 

梅旭荣表示,要向农业现代化转型。新京报记者 王颖 摄


事实上,农业现代化不仅关系着农业转型的问题,也关系着乡村振兴乃至未来中国现代化的问题,“农业不等于农业生产,乡村不等于农村。只有在城乡融合发展视野下思考乡村振兴的问题,乡村振兴才有可能真正做活,”中国农业大学副校长、博士生导师林万龙表示。

 

在这个转型的关键阶段,农业现代化又面临着哪些困境呢?梅旭荣表示,农业生产效率低,质量效益低下是突出短板。同时,在区域发展中,不同区域又有不同的短板,“比如东部地区的农业支持保护问题、中部和西部的质量效益问题、东北的质量效益和产业体系问题,都是未来农业现代化中比较典型的短板,也是未来工作的重点”。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一直重视农业的发展,连续多年的中央一号文件聚焦三农,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党国英认为,过去这些年来,我国的农业发展确实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也存在明显的短板,“比如怎样提升规模化的水平,怎样帮助农民就近兼业,发展小城市等”。

 

关键:现代化不仅是技术问题

 

农业现代化包含着哪些含义?中国农业大学乡村振兴研究员副院长左停表示,农业现代化是一个综合概念,不仅仅是种植技术的更新,也不仅仅是机械化的装备,“个人觉得,农业现代化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农业治理现代化,今天的市场跟过去不一样,农产品可追溯、品牌建设,甚至包括农民的职业保护等,也应该纳入农业现代化的视野。当然还有农产品经营现代化,农产品好卖不好卖,跟经营体系有直接关系,怎样降低交易成本,让产业链更加完善”。

 

中国农业大学乡村振兴研究员副院长左停谈农业现代化。新京报记者 王颖 摄


中国农科院农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钟钰也认为,农业现代化并不是固定不变的概念,而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的。“新中国成立之初,农业现代化有几个典型的领域,包括水利化、电气化、机械化等,到今天,这些已经发生了变化。大概五六年前,农业现代化的指标中,增加了几个重要项目,包括土地产出率、人均劳动生产效率、资源利用效率等。最近几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则受到重视,大体每年增长1%,现在已经突破了60%”。


中国农科院农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钟钰。新京报记者 王颖 摄

 

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农业这个第一产业的形态也在不断变化,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教授孔祥智表示,“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农业现代化中,农业产值所占比重都是下降的,但是总的产值量是上升的。而推动产值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科技的进步。事实上,机械化本身就是农业现代化中的一个核心指标。比如,潍坊寿光就是设施农业,全国设施农业面积大概2000万亩,基本可以满足14亿人冬天吃蔬果的需求”。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教授孔祥智。新京报记者 王颖 摄


交锋:小农户的现代化之难

 

农业现代化发展历程中,规模化需求和小农户分散经营之间的矛盾长期存在,更重要的是,小农户仍是当前农业生产中最重要的主体之一。如何帮助小农户更快融入现代化之中?

 

京津冀农产品联盟秘书长尹作丰在论坛上介绍,小农户更需要农机、金融等多方面的现代化服务,“在农村市场需要大量的小额金融服务,这一点,在过去的扶贫攻坚中,已经有了很好的做法。包括金融扶贫、农村小额贷款等,给很多困境中的乡村居民带去了希望。”

 

京津冀农产品联盟秘书长尹作丰。新京报记者 王颖 摄


相对于农机、金融等已经较为成熟的服务来说,信息服务的起步更晚,需求更多,尹作丰说,“以前农民种东西都是靠赌,他也不知道种什么能挣钱。他们适应市场的能力亟需提升,我们曾经做过一些尝试,比如引导林西县种小番茄,在当地收购价是4块钱,比大番茄翻了几倍。我们还引进了分拣机,帮助分拣的村民每天可以有几百的收入,对当地农户增收起到很好的效果。所以,未来的现代农业,不只是种植业、养殖业,而是一二三产融合的产业链条。是一个涵盖生产、加工、流通等各个环节的大产业。”

 

“怎么解决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衔接呢?这涉及到我们对大小的理解,”林万龙表示,“讲规模的时候有两种形式的规模:一种是单个经营主体规模的扩大;一种是生产规模不是特别大的生产经营主体能够有效连接起来。中国未来农业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衔接可能更多的需要依靠第二种。寿光蔬菜是大规模生产,每个农户生产规模未必很大,但是讲到寿光蔬菜产业的时候它是大产业。”


未来:用智能手机种地

 

我国《农业现代化规划》描绘了未来农业现代化基本实现及完全实现之后的蓝图。在梅旭荣看来,当前,农业现代化已经从数量增长的时代,迈入优质高效和绿色品牌化的时代,“一直到2035年,可能都是这个阶段,”梅旭荣表示,“未来在保障粮食安全基础上,要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发展涉农服务业,帮助小农户更快实现现代化,未来规模化经营是与服务的规模化经营和适度土地规模化经营相辅相成的。此外,还需要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均衡发展、高质量发展,这是我们整个农业现代化努力的方向。”

   

在科技支撑领域,梅旭荣介绍,现代化是一个过程,在乡村振兴战略下,可能是农业绿色化、设施化、规模化、园区化、市场化、数字化、品牌化、融合化等,简单来说,就是用手机种地,享城市生活。

 

党国英表示经营主体的现代化同样重要。新京报记者 王颖 摄


除了技术的现代化,经营主体的现代化同样重要,党国英表示,“比如合作社,一定是专业化程度非常高的,且具有一定规模的,更高的专业化水平和更具有优势的规模效应,使得这些合作社在市场上可以具备更强的竞争力。当前全国有200多万个大大小小的合作社,很多合作社的竞争力都不足,事实上,真正有竞争力的,几百个就够了。”

 

新京报记者 周怀宗

编辑 张树婧 校对 危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