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与中国共产党同龄,成长于红色热土江西,求学于刚毅坚卓的西南联大,最终扎根燕园;他在中外文化互译的舞台上躬身治学八十余载,成就了“不老松”的传奇佳话……4月18日,是我国著名翻译家、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许渊冲百岁生日,在北京大学举办的“许渊冲先生翻译思想与成就研讨会”上,这位百岁老人分享了自己的翻译理念,也鼓励晚辈勇于求真,把中国文化推向世界。

 

当日,包括北京大学党委书记邱水平、北京大学校长郝平、中国翻译协会常务副会长黄友义,以及北京外国语大学、西南大学等高校的专家教授,北京大学1980级学生代表俞敏洪、于晓、韩宁等参与研讨活动。

 

百岁老人现场讲述翻译之“道”


4月18日下午,研讨会开始前,已有百余人在现场等候,他们大多是许渊冲的学生及后辈。


下午3时许,许渊冲坐着轮椅来到研讨会现场,推轮椅的是北京大学1980级校友俞敏洪。看到曾经的学生们纷纷上前“自报家门”,许渊冲笑着伸出双手向人群挥舞,并叫出了一些学生的名字。

许渊冲在现场分享翻译经验。 主办方供图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许渊冲的名字取自《道德经》。当日,他的分享也从《道德经》名句“道可道,非常道”的翻译开始。“西方是没有‘道’这个概念的,要如何准确传达‘道’的内涵?我认为这个‘道’就是真理,因此用‘truth’最准确。”

 

从《道德经》的翻译一直聊到了“三民主义”和古典诗词《关关雎鸠》的翻译,在近20分钟的演讲中,已经百岁的许渊冲思路清晰、声音洪亮,兴之所至直接用英文侃侃而谈。

 

“‘关关雎鸠’怎么翻译?”许渊冲说,有人把“雎鸠”翻译成“水鸟”是不妥的,“雎鸠”其实是“斑鸠”,而“关关”其实是斑鸠的声音“咕咕”,诗词中出现的“关关”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为了音律而做的一种变通。

 

据悉,在许渊冲的翻译著作中,古典诗词占据了很重要的一部分。许渊冲认为,翻译好古典诗词,了解诗词背后的中国文化十分必要。这与他对译文要“三美”的要求不无关系。所谓“三美”即译诗应该讲究意美、音美和形美这“三美”:在传达原文意美的前提下,尽可能传达音美,并在此基础上尽可能传达形美,努力做到三美齐备。

 

在现场分享中,许渊冲也鼓励大家,勇于求真,继续努力,把中国文化推向世界。

 

永不停歇的翻译计划,每天翻译1000字


直到现在,百岁高龄的许渊冲依然保持着“每天翻译1000字”的习惯。

 

许老耄耋之年,仍然给自己制定了每天翻译1000的工作计划,93岁时为自己制定了翻译莎士比亚全集的目标,这种永不停歇的劲头,让我们深感敬佩,更值得北大师生学习。”当日,北京大学党委书记邱水平在致辞中,表达了对许老的敬意。

 

自上世纪踏上翻译之路,许渊冲已从事文学翻译八十余年,译作涵盖中、英、法等语种,翻译主要集中在中国古诗英译,形成韵体译诗的方法与理论,被誉为“诗译英法唯一人”。他的翻译著作包括《诗经》《楚辞》《李白诗选》《西厢记》《红与黑》《包法利夫人》《追忆似水年华》等中外名著。

 

2010年,许渊冲获得“中国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2014年,许渊冲荣获国际翻译界最高奖项之一的“北极光”杰出文学翻译奖 ,成为首位获此殊荣的亚洲翻译家。

 

许老专精中英、中法互译,在八十余年的翻译生涯中,完成了100余部作品,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精粹传向海外,同时为中国人带来了精妙绝伦的英法文学作品。摆渡着中外文明,为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在评价许渊冲的成就时,邱水平如是说。

 

北京大学校长郝平向许渊冲送上鲜花和礼物。 主办方供图


让学生不可能开小差的老师


1983年起,许渊冲在北京大学任教,至今仍住在北大畅春园。在学生眼中,许渊冲是令人难忘的恩师。研讨会现场,许渊冲的学生们纷纷回忆起当年上课时的情景。

 

“许老师对我们的要求很严格,要求我们把文字的意境也翻译出来。他自己直到现在也很注重翻译的细节。”许渊冲严谨的治学态度对很多学生影响很深,俞敏洪表示,许老师当年讲课时声音很洪亮,富有激情,而且充满了浪漫主义气息,“这种讲课方式对我们后来从事教师工作的人影响很大,永远有激情,喜欢讲故事。”

 

年近花甲的王建宏回忆了第一次见到许渊冲时的情景,“老师穿着绿军装、白衬衫,走过来时昂首阔步。我坐得比较靠前,许老师一开口,我就觉得‘震耳欲聋’。”王建宏表示,许渊冲的课讲得引人入胜,“你不可能开小差,每一句话都灌进耳朵里。你一开小差,老师一句话就给你喊回来了。”


许渊冲与1980级学生代表合影。 主办方供图


多名学生告诉记者,私底下,许渊冲是个很和蔼的人,至今仍和许多学生保持联系。“我们班是许老师在北大带的第一个班,我跟许老师联系比较多。同学们也会时常来看他。他记性不错,我们班一大半的学生他都能叫出名字。”俞敏洪说。

 

学生中虽然有些人早已不从事翻译工作,见面时依然会向许渊冲请教。“我记得2017年4月,我们班的同学还到老师家里,讨论《静夜思》的翻译。”一直从事中外文化艺术交流工作的韩宁回忆起和许老师的点点滴滴,直言当年自己也曾不懂事,“老师口音重,我那会儿老问‘你再说一遍,我听不懂’。”

 

当日,在研讨会现场还播放了韩宁所在单位组织的一段演出画面,其中有《将进酒》的英文翻译。俞敏洪特意问老师,这段翻译得好不好?许渊冲笑眯眯地回答,“很好。”

 

采写 新京报记者 杨菲菲 校对 贾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