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鳌亚洲论坛。资料图。图片来源:新京报网


把社会价值理念贯穿于企业战略之中,让企业所有产品和服务都符合社会价值原则,就是大企业的“大样子”。


博鳌亚洲论坛2021年年会正在进行时。年会的“共享发展”板块,还专门设置了“企业社会责任”的议题,意在探讨“企业如何为利益相关者创造价值?如何共同应对疫情等全球性挑战,助力可持续发展?”


在“十四五”已开局,我国业已进入新发展阶段的背景下,面对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企业何为?大企业又该尽到怎样的社会责任?这些确有探讨价值。


这并非给企业附加义务,而是面向未来,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正在发生变化。


责任感文化首倡者罗杰·康纳斯在《引爆责任感文化》中就说:在如今激烈的竞争中,企业若想实现既定目标、战出优异战绩,就首先应该让成效导向型的责任感文化深入企业骨髓。


从1999年的“道琼斯可持续发展指数”,到后来的“富时社会责任指数系列”,再到RepuTex推出的企业社会责任基准,当下,企业社会责任的量化指标正渐次丰富。与之对应的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大公司高度重视自身的社会责任,并不断迭代升级。


在企业社会责任1.0阶段,人们期待企业能够献爱心、能够捐款捐物;在企业社会责任2.0阶段,人们期待企业能对相关利益群体负责。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期待在新的历史阶段,企业能进入3.0阶段——不是被动履行社会责任,而是积极为社会创造更大的社会价值。


尤其是数字经济大大改变了企业形态的背景下,企业为社会增能的路径与方式拓宽,“创造更大社会价值”有了新的可能。


这在互联网行业表现得最为明显,很多互联网大公司基本上不生产有形的产品,而是作为平台为用户提供服务。这已不能单纯视为在经济责任驱使下的商业活动,而是平台化履责。这种履责模式在创造经济价值的同时,也在创造社会价值。


平台化履责,还得跟国家、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需要看到的是,21世纪以来,国际上出现了社会价值投资、社会影响力投资、ESG、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等一系列新概念、新理念,但国内一些企业对这些理念的践行并不到位和充分。如何以此拓展企业社会价值,也一直缺乏很好的范本。



▲博鳌亚洲论坛2021年年会4月21日会议议程。


这与中国发展之需并不适配——中国目前正处于从高速发展到高质量发展的转型期,如何应对不确定性带来的新挑战,不仅是国家层面需要考虑的问题,也是许多领军企业需要深思的议题。


当此之时,中国社会也需要大企业带头将社会价值提到战略核心高度,实现从履行社会责任到创造可持续社会价值的转型,服务于国家与人类社会发展的新需求,也更好地发挥创新引领作用。


如今,有些大企业也已意识到了这点:当企业有更大能力服务社会时,就应在助益国家重大战略或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方面有更高的自我要求,以超越公益与社会责任的行动,回应社会重大关切。


如腾讯,就在近日进行了战略升级,将“创造可持续的社会价值”作为其核心战略,并计划投入500亿元,投身于探索基础科研、乡村振兴、教育公平、碳中和、FEW(食物、能源与水)等可持续发展的重大议题。这来得恰逢其时,也是企业在“两个一百年”新征程上的的新使命、新担当。


对互联网头部企业来说,这是责任所系:我国互联网行业在过去几十年的快速发展,本就得益于国家政策、社会的支持。因此,考虑互联网产业和企业发展时,理应将其放在国家和社会对数字经济的期待,甚至是人类社会迈向数字化未来过程中的大背景下考虑。


这就要求,大的互联网企业担负起更大的责任,其战略定位与落子该有更高的站位和新视野、新格局——正所谓,“大要有大的样子”,把社会价值的理念贯穿于企业的战略之中,让企业所有产品和服务都符合社会价值的原则,就是“大的样子”的应有之义。


社会责任外化于行,社会价值内化于心。说到底,大企业也只有将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有机结合,互为驱动,实现共生,社会价值的可持续发展才会愈发可期,到头来,商业才能更好地向善,社会也才会更加美好。


□邓国胜(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


编辑:丁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