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快讯(记者 张璐)今天(4月22日)是第52个世界地球日,记者从北京市科协获悉,“地球方圆主题展”在北京科学中心A馆一层正式开展。展览以“地球的形状”为探索主题,通过不同时期的科学家故事展开探索之旅,传播科学思想科学方法,激发青少年科学兴趣。

 

看点1:学习测量地球周长

 

展览以时间线串联,跨度从远古猜想到回望地球,共分为三个区域,分别是“朴素认知——论地形方圆”,“理性探索——识地表容颜”和“科技前沿——探地貌天渊”。

 

记者注意到,展览注重科普性,将抽象的科学原理用直观的场景进行还原。中科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副研究员史晓雷介绍,在第一展区,观众可通过场景还原模型,了解数学家埃拉托色尼如何测量地球周长。“由于这个原理比较难理解,科技辅导员设计了教具,通过引导孩子观察影子和光线的角度等,让他们更直观地了解科学原理。”

 

一些学生正在使用尺子,测算不同纬度的两个城市在地球仪和地图上的距离,和实际距离进行对比。“通过实际操作,学生可以得出结论——地图上的距离存在误差,越靠近南北两极,误差越大。相比地图,地球仪上的距离更接近实际距离。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可以学习科学研究方法,比如系统抽样、数据分析方法等。”

 

看点2:体验测量珠峰高度

 

在“科技前沿——探地貌天渊”展区,观众可以用“全站仪”,以展厅上方的模拟山峰为目标,体验三角测量法计算高度的过程。

 

展区工作人员介绍,1975年,中国登山人将觇标带上了珠峰,很大程度上减小了观测时的照准误差。2005年的测量中即采用了传统测量方法,又运用了现代GPS卫星大地测量法,并首次动用冰雪深度探测雷达,准确测得峰顶冰雪深度为3.5米。2020年的测量中运用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用来进行高精度定位,运用5G技术实现测量数据的快速传输。

 

“我国的三次珠峰测量,都运用到三角测量法。大家可以通过操作全站仪,体会中国登山队是如何用三角高程测量法测量珠穆朗玛峰的高度的。”工作人员说,全站仪对准目标打出激光点后,可以自动测出水平距离和垂直距离的三次平均值。

 

看点3:深7000米处岩心亮相

 

想对地球内部结构和物质成分进行探测,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向地球纵深科学钻井。此次展览展出了松科二井地心探测钻头和岩心。

 

据中国地质调查局高级工程师高建伟介绍,2013年,我国实施了松科二井重大地质调查科研项目,这是全球第一口钻穿白垩纪陆相地层的大陆科学钻探井,其钻探深度达到7018米,相当于一个成年人在平地上走1.5小时的路程。他说,松科二井获取了白垩纪陆地古气候演变规律的重要证据,为研究和预测未来全球气候变化提供了证据。

 

新京报记者 张璐 摄影记者 侯少卿

编辑 樊一婧 校对 卢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