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快讯(记者 陈琳)4月23日,2021联合国及国际公共采购规则与改革研讨会在京举行,记者在会上获悉,目前国际采购组织在全球的采购金额超过上万亿美元,但中国企业所占份额却一直不高,长期徘徊在1-2%左右。这与中国企业走向全球市场经验不足有关,对此专家表示,建立国际公共采购培训知识体系非常有必要。


中国企业已逐步涉足联合国采购


中国联合国采购促进会秘书长王栩男介绍,国际公共采购包含各个国家和地区、各有关国际组织的采购,涵盖范围广、市场规模大。目前,国际采购组织在全球的采购金额超过上万亿美元。其中,联合国采购是国际公共采购的重要组成部分。联合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国际组织和最大的经济技术交流平台,2019年在全球的采购金额达到200亿美元。


国际公共采购是什么,主要涉及哪些方面?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北京对外开放研究院研究员徐晨介绍,国际公共采购指国际组织、各国政府及NGO等公共采购主体以法定形式和程序在国际间购买货物、工程和服务。联合国采购最为典型,也是我国企业目前逐步开始涉足的国际公共采购领域。联合国采购的用途包括,自用(机构维持全球运转所需的采购)、维和(联合国维和行动所需物资、服务的采购)、人道主义/紧急救援以及发展援助项目的采购等。


面对联合国采购和国际公共采购这样一个庞大和多元化的市场,中国企业所占份额却一直不高,长期徘徊在1-2%左右,这与中国的成本优势、产品优势和服务贸易优势很不相符。大量产品及服务只能通过第三方进入联合国和国际采购系统,这不但使企业利润下降,也失去了参与国际竞争,直接面对国际市场的机会。


通过研究发现,虽然中国企业在联合国采购中的份额不足2%,但中国制造在联合国采购的商品中却是不折不扣的明星,所占比例能够达到20%-25%。也就是说,有20%以上的中国产品,被外国贸易商买走去参与了联合国采购。


技术和商务问题是企业面临的两大“难点”


王栩男表示,中国政府一直积极构建公开透明的公共采购制度,并努力融入国际公共采购市场。习近平主席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中指出,中国将“加快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政府采购协定》进程”。


目前,联合国采购主要有两个让厂商头痛的“难点”,徐晨介绍,首先就是技术问题。联合国采购的订单较为复杂,通常由多种产品、多种需求组成,需要多个厂商进行有效整合才能进行投标。企业就会面临各种各样的技术问题,首当其冲的便是语言问题。要在联合国采购的体系下正确理解标书的含义,需要一定经验的,而大多数中国中小厂商恰恰缺乏这种经验。另外,还存在标准不接轨,中国产品的技术标准和采购要求的技术标准并不能一一对应,功能、性能不能完全匹配等问题。


其次是商务问题。虽然联合国采购已有十几年的历史,但中国大部分企业对于联合国采购的模式认识还十分不足。其中最让中国企业望而却步的商务难题有两个。一是联合国采购的付款条件全部为货到30天内付款,无预付、无定金,如果涉及售后环节,所有的货款还会分批发放,回款周期相对较长,这是很多中小厂商难以承受的。二是联合国采购大部分需要本地化服务支撑,即使是送化肥这类无需安装的东西,也需要一个当地可靠的机构送货上门,这一点对于很多中国厂商来说也是有难度的。而海外的贸易商能够在联合国采购中占有一席之地,也正是凭借着这个优势。


建议加强国际公共采购培训知识体系建设


“联合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技术交流平台,有很高的权威性。企业要实现‘走出去’战略,参与国际竞争,这是一个最好的试验场和加速器。”王栩男说。同时,对于中国企业来说有利的是,联合国采购是面向所有企业开放的,不管企业规模大小,生产工厂还是贸易商都有可能成为其供应商。并且,联合国采购更偏向于发展中国家,特别看重中国市场。


如何帮助企业尽快“走出去”?王栩男提出三点建议,首先是加大市场化整合推广力度;通过线上线下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加强专业化培训体系建设。此外,营造良好的国际化环境。


徐晨还提出了国际公共采购培训知识体系的设想,其中包括国际公共采购法律、国际公共采购案例分析、国际公共采购项目管理、世界贸易组织政府采购协议、联合国采购指南等。


研讨会上,中国联合国采购促进会成立了“国际公共采购培训知识体系课题组”,并现场为课题组专家颁发证书。


新京报记者 陈琳

编辑 樊一婧 校对 卢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