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2日晚,应美国总统拜登邀请,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以视频方式出席领导人气候峰会,并发表题为《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重要讲话。图片来源于新华社


4月22日,“世界地球日”当天,全球领导人气候峰会以视频形式举行,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等38国领导人以及欧盟委员会主席和欧洲理事会主席参会,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严峻挑战。在峰会上,习近平主席发表了题为《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重要讲话,首次提出了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倡议。


早在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就指出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是中国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提出的最新方案。


毋庸置疑,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已非常严峻。近年来,人类活动导致全球变暖显著加快,即使是普通人对此感受也越来越深。热潮、寒潮、飓风等极端天气事件日益增加,充分表明气候变暖不是未来风险,已是现实挑战。由此造成的健康危机、粮食安全危机、地缘政治危机,也在不断增加。


与此相对的是,国际社会的应对仍不够充分,行动仍不够有力。最大的问题是,迄今仍未形成可协同的治理机制,特别是没有形成能够为全球普遍接受的治理理念,全球“气候赤字”仍在不断扩大。


与此同时,个别碳排放大国却把应对气候变化当作谋取国内政治利益以及进行国际博弈的工具,破坏了国际信用。作为全球碳排放总量和人均排放量第一大国的美国,克林顿时期加入了《京都议定书》,小布什时期退出;奥巴马时期加入了《巴黎气候协定》,特朗普时期退出,如此变来变去,扭曲了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进程。尤其在特朗普执政四年里,美国不仅积累了巨大的“气候赤字”,更破坏了国际合作的基本互信。


而世界气象组织日前发布的《2020年全球气候状况》报告指出,过去10年,全球已升温约1.2℃,逼近了《巴黎气候协定》“将全球气温升幅控制在1.5℃以内”的努力目标。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指出,今年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一年,强调的就是这种现实紧迫性。当此之际,中国提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倡议,无疑有助于促进共识、建立互信。


推动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首先要解决好历史责任问题和发展空间问题。率先实现工业化的发达国家是全球增温的主要责任方,是“气候赤字”的欠债大户,理应承担更多的责任。为此,此次峰会参与国都表现出了积极姿态。除中国明确了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外,美国总统拜登、日本首相菅义伟等领导人,也都宣布了各自的减排承诺与碳中和时间表。欧盟则在此次峰会前就达成了气候变化初步协议,还发布了绿色投资分类体系,而其各成员国也同意制定各自的碳排放目标。


要推动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还要有一定的约束机制。这就要依靠以国际法为基础、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多边国际体系来建设。国际社会须更深刻认识到单边主义对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危害性,共同维护多边主义机制。


作为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倡议者,中国也走在了应对气候变化的前列。近年来,中国在不同场合多次提出中国倡议、中国举措,制定的“力争于2030年前实现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目标,更意味着中国将用全球历史上最短时间完成全球最高碳排放强度降幅。


事实上,应对气候变化,对于世界各国来说都是一场硬仗。要打赢这场硬仗,就不能把发展和保护生态环境对立起来,应该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积极探索保护环境与发展经济、扩大民生的协同增效,在绿色转型过程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概言之,就是习近平主席在此次峰会上提出的“六个坚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绿色发展,坚持系统治理,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多边主义,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这既是中国打赢碳减排这场硬仗的指导方针,同时也是对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具体解读。践行“六个坚持”,我们就能做好自己的事,进而为国际社会提供有说服力的中国经验,推动全球气候治理进入能协调、可持续的新发展阶段,把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留给子孙后代。

编辑:何睿   校对:杨许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