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置身数字化当中,但我们读懂数字化的本质了吗?基于此,我们又需要什么样的管理新知在数字化中生存呢?管理学教授陈春花正在用新书《价值共生》给我们启迪。



洞悉数字化本质


在探讨数字化的本质时,陈春花教授在《价值共生》中先对比了两个典型案例:柯达与富士。2001年,柯达品牌价值位列全球第27位,到了2008年,柯达跌出全球前100名,到了2012年,更是开始申请破产保护。柯达逐渐丧失活力,富士却表现亮眼。2012年1月,柯达申请破产,市值由巅峰时的300亿美元跌至1亿美元左右,同月,富士发布数码相机新品,市值达到120亿美元。二者如此差异的表现,数字化正是背后的关键词。2002年,柯达产品数字化率在25%,富士已经到了60%。而后十年的变化,显现了数字化的力量。


产品数字化率的差异并不仅仅是技术差异,其根本在于有没有与时代同步,有没有真正根据消费者而改变。因此,数字化既是一个技术概念,又是一个代际概念。技术概念是把模拟数据转换成由0和1表示的二进制代码,代际概念则指的是工业时代到数字时代的转换。《价值共生》对两者进行了明确的界定并聚焦于我们容易忽略的代际概念,这本身就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提示。


由此,《价值共生》点明了数字化的三个本质特征:连接、共生、当下。在数字化时代,连接大于拥有,工业时代亨利·福特的理想是“让每个人都能买得起汽车”,数字化时代则可以演化为“让每个人都能使用汽车”。数字化正在将现实世界重构为数字世界,共生意味着两者的融合,这种融合会出现全新的价值创造。数字化时代的变化与迭代剧烈,这让过去与未来都压缩到当下,每个人都面临着迅速调整认知的需求,否则就可能会无法理解当下,就跟不上时代的步伐。


管理学教授陈春花。


超级个体和平台的价值共生


在数字化时代,由于信息的发达和个人能力、愿望的提升,组织会面临强个体的出现。个体价值崛起,对组织来说理应是好事,但有时却成了组织管理的难题,甚至让有的个体产生了怀才不遇的感受。与此同时,组织还要面临自身与时代同步发展的问题。这让组织管理面临了更多的挑战。这本书对新个体、新组织、新价值、新知识的发现或许可以破解当中的症结。


如书中所述,大部分情况下,优秀的个体不会对组织提出更多的期望,相反,他们会对自己抱有期望,普通个体常常会为自己的行为寻找外部原因,强个体则常从自己内在找原因。由此,或许我们应该来重新认识强个体。过去我们以为组织要驾驭复杂性,需要高水平人才,而奈飞这家企业却表达了其真实的痛点,就是难寻高适应性人才。由此,组织需要依靠的实际上是“对的人”。这样的人不固守经验,与公司核心价值观一致,敢于担责、自律、有内驱力。


组织需要不断进化,用进化的方式来应对变化,即进行“自进化”,这是组织在动态变化的环境中生存需要具备的适应能力。遵循进化论的观点,为了不断提升对于环境的适应能力,组织内部也会出现“自组织”现象,按照默契的规则从无序走向有序。如同极地企鹅们聚集在一起御寒时,它们的位置会不断发生变化,默契配合,相互依靠,并且显现出如军队般的阵容。


《价值共生》的更重要启发在于,并不是给予单一模块的认知,而是提供了系统的思路。例如,组织是一个整体。此外,对于强个体,也不单单是看新个体的内容,还需要借助新价值的认知。面对强个体或者新生代员工,组织管理要从管控到赋能,赋能就是为成员创造平台和机会,让员工因此成长。这就是组织与个体的价值共生。与此同时,组织结构要从科层固化到平台利他,避免科层固化对个体造成限制。


数字化时代,一切正在转化为数据。再进一步讲,当数据转化成为知识时,才更有力量。知识的最重要特征是个人化,把他人的信息和知识变成自己的,这就需要我们对别人的知识做出鉴别和判断并进行转化,这时的信息才是自己的知识。而当我们在应用知识时,智慧才会出现,且智慧和年龄并无直接关联。


正如陈春花教授在《价值共生》中所说,知识将不再只是名词,还会是一个动词。这时再回看柯达的案例,柯达落后的不仅在于对于数字技术的理解,而且在于行动,没有跟上数字化时代的消费者脉搏。当我们知道这些后,我们能否与时俱进呢?


作者:刘祯(管理学博士,上海大学管理学院硕士生导师,复旦大学东方管理研究院特邀研究员)


新京报贝壳财经编辑 赵泽 校对 付春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