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0日晚,成都一小区电动车违规进电梯,突然起火爆燃,致电梯内5人受伤,其中一名女性烧伤面积达75%,其怀中的婴儿烧伤面积45%

 

近日,新京报记者探访北京多个小区发现,有的小区没有集中充电设施,居民只能拎电池回家或者用拉飞线的方式充电;有的小区建设好的集中充电棚使用者却不多,居民因怕车辆被盗、觉得不方便等原因,还是习惯将电动车停放在楼道里或小区内。 

 

目前,尽管多地已出台政策规范电动车的停放、充电,但居委会、物业一线工作人员直言不好落实,居民带电池进家、拉飞线充电的情况难以杜绝,仅靠劝阻、检查难以根除消防隐患。

 

不过,也有一些小区建设了集中充电设施,安装了“智能云梯”系统,电动车进入电梯将会发出警告并无法关闭电梯门,用技术手段将电动车“拦截”在楼外。

 

电动车电池安全隐患问题同样老生常谈。业内人士表示,除了加强停放、充电的管理外,对电动车尤其是电池的生产质量及非法改装更应重视,隐患不应该只是被拦在楼外,更应该被挡在市场外。


5月11日,昌平区新康园小区北区三期一处充电车棚。新京报记者 张静姝 实习生 黄琪峰 慕宏举 摄

 

无集中充电设备的小区,居民:提着电池在家充自己也害怕

 

大兴区西红门同兴园小区是一个典型的老旧小区,建成年代为1994年至1999年。该小区共有27栋居民楼,均为六层高的步梯楼,没有电梯。511日,新京报记者探访发现,大部分单元楼门口及小区绿地周围,都能见到摆放的电动车,停靠较为随意,小区没有特别明示的固定停靠区域。

 

小区中部有一个大约20平方米的停车棚,停满了自行车、电动车、儿童车,其中不少破旧落灰,车棚内没有充电设施。尽管居民楼内贴有“严禁楼道停放电动车”的告示,但停在楼道内的电动车仍不少见。

 

居住在小区的乔女士有一辆电动自行车,用于上下班通勤到地铁站。电动车购买后的两年多时间里,她一直手提电池到六楼的家中充电,平均每星期要充电一至两次。每次看到电动车在家充电引发火灾的新闻,乔女士总是心里一紧,“我也明白这样有隐患,但没办法,小区没有集中充电装置,难道买了不能骑?”

 

除了像乔女士一样需要拎着电池上楼充电外,居民们还有“拉飞线”这招,即从窗户甩出一根带插座的电线,直接给楼下停着的电动车充电。由于近几个月来小区正在进行改造,楼体外墙被脚手架包围,记者探访时并没有看到“飞线”。

 

一位住户告诉新京报记者,自己电动车的电池无法拆卸,因此需要拉飞线,小区物业也不会阻止,“没有办法,不然怎么充电呢?”

 

提及此事,物业工作人员表示,由于是老旧小区,没有规划充电车棚,电动车充电确实需要将电池拎上楼或者拉飞线,眼下也没有太好的解决办法,“(电动车)在家充电时一定要有人看护。”

 

对此,记者采访了小区居委会,一名工作人员说,最近小区正在进行旧房改造,各项设施都在慢慢完善,未来也许会规划电动自行车集中充电装置,但时间尚未确定。

 

乔女士表示,如果小区有充电设施,自己是很愿意在正规设施充电的,“毕竟(在家充电)是有危险的,谁也不愿冒这个险。”


5月11日,大兴区同兴园某单元楼一楼,一辆电动自行车停在楼梯口。居民介绍,到了晚上,这里会停放多辆电动自行车。新京报记者 张静姝 实习生 黄琪峰 慕宏举 摄

 

可充电车棚利用率低,居民担心“电池被偷”

 

没有集中充电装置的小区居民盼着有个充电车棚,但安装了充电车棚的小区也同样有人提电池回家、从窗户拉飞线,车棚的利用率与建设者们设想的有一定差距。

 

511日中午,新京报记者来到昌平区新康园小区。在北区三期院内,几乎每栋居民楼前都有电动车充电棚,上面写着“电动自行车充电处,新康园社区党支部、居委会提醒您:电动车火灾事故易发,停放充电请到指定位置。”

 

棚内有一个可投币的充电箱,充电箱在运行,箱上带有“电动车充电智能管理站“的标识,每个充电箱管理着10个充电插座供电动车充电。

 

新京报记者注意到,充电棚内未见有电动车在充电,少量停放着的电动车上积了一层灰,与之相比,停放在此的自行车数量要远远多于电动车。

 

多名小区居民向新京报记者表示,充电棚内的充电设备“没人用,都闲放着”。11号楼一名业主称,设备安装于2年前,起因是有的小区出现过电动车在楼道内起火的事故,所以居委会装了充电车棚。但她的电动车仍会推进楼道里,将电瓶卸下后,“拿到屋子里去充电”,她认为电动车停在楼下充电容易被偷。

 

记者随机走访多个楼栋发现,楼道里无一例外有被取下电瓶的电动车停放着。

 

新康园社区居委会一名工作人员告诉新京报记者,充电桩是两三年之前为了消除火灾隐患而建的。目前,小区内的电梯口、楼门口全都贴有“电动车不能上楼”的标识,且小区楼下设有监控,居委会工作人员晚上会进行查看,排除火灾隐患,“(查看)有没有乱拉电线的,或者电动车上楼的问题”。

 

对于部分居民仍将电动车停放在楼道内的问题,该工作人员表示,实际上,居委会一直都在强制要求居民将电动车停放在楼下的充电桩处,“如果派人专门盯着也不现实”。


5月11日,昌平区新康园小区北区三期12楼,楼道内停放着被卸下电瓶的电动车。新京报记者 张静姝 实习生 黄琪峰 慕宏举 摄

 

“智能云梯”系统可识别电动车,启用首日拦截900次

 

“尊敬的乘客您好,电动车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本电梯已安装安全装置,为了您和其他人的安全,请将电动车推出电梯,谢谢配合。”511日下午,东城区枣苑小区内,一部居民楼客梯轿厢门久久不能关闭,电梯内一个电子显示屏不间断广播着上述内容。

 

推着电动车试验的物业工作人员告诉新京报记者,“这就是我们已经用了一年半的防控系统”,他指了指电梯轿厢左上角的一个摄像头说,“一旦有居民推进来电动车,它能够通过图像识别判定,电梯里的大屏幕就会滚动播放提示语,电梯门也关不上,同一时间,电动车进入电梯的信息会传到我们管理人员的手机上。如果有住户僵持着不退出,我们会上门干涉。”

 

工作人员告诉新京报记者,这套系统是在2019年底投入使用的,整个小区10栋楼26单元的电梯全部实现了“电动车拦截”。与之同步启用的还有电动车集中停放区的充电装置,全小区共设有5个集中充电点位,每个点位有620个不等的充电口。

 

“没有电动车拦截系统前,再怎么宣传警告都收效甚微”物业人员告诉新京报记者,此前的安全宣传没少做,物业公司、居委会、街道办的联合检查也有,但楼道里几乎每一层都停着电动车,“直到这个系统启用,情况一下子好了。有的电动车主不满意,来找我们理论,但是为了安全我们反复说反复讲,最后还是可以做通车主工作。”

 

一名住户说,系统刚启用时小区微信群里讨论很多,多数人双手赞成,“以前我们看到别人往楼里推也不放心,但又不好说人家什么,这下有理有据了。”

 

东城区东花市街道办事处安全办主任秦红伟说,整个辖区8个社区居委会下辖33个居民小区,根据2019年的统计数据,辖区2.5万平方米范围内有50006000辆电动自行车。截至目前,已有30个小区建设有集中充电设施,可同时满足1100辆车同时充电。

 

但这对多数居民们来说,并没能阻止他们把车推进楼道,“要像枣苑小区这样,配套安装‘智能云梯’系统才能真正起作用。”

 

秦红伟介绍,目前已给辖区内110多部电梯安装了智能检测装置,计划今年能够全覆盖整个街道的400多部电梯。他回忆,第一个安装的广渠家园小区,系统启用的第一天,26部电梯的“智能云梯”系统就阻止了900多次电动车进楼的情况。


5月11日,东城区枣苑小区,居民楼电梯内的摄像头可以自动识别到有电动车进入电梯轿厢。图为工作人员在做演示。新京报记者 张静姝 实习生 黄琪峰 慕宏举 摄

 

多地出台电动车停放、充电相关规定,但实际管理中劝阻难见效

 

公安部2017年12月发布的《关于规范电动车停放充电加强火灾防范的通告》(以下简称《通告》)要求,对电动车停放、充电实施消防安全管理,并建议,有条件的住宅小区、楼院,应当结合实际设置电动车集中停放及充电场所。

 

《通告》还明确了管理方的权利和义务:对检查发现电动车违规停放、充电的,应当制止并组织清理;对拒不清理的,要向公安机关、消防机构或者公安派出所报告;对于构成违反消防管理行为的,公安机关将依法予以处罚;引起火灾,造成严重后果,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新京报记者梳理发现,目前,上海、太原、晋城等城市已经出台相关条例,禁止电动车在楼道、安全出口等位置停放,禁止私拉电线为电瓶车充电。

 

202151日正式施行的《上海市非机动车安全管理条例》规定,不得私拉电线和插座为电动自行车充电;禁止电动自行车在建筑物首层门厅、共用走道、楼梯间、楼道等共用部位,以及疏散通道、安全出口、消防车通道及其两侧影响通行的区域、人员密集场所的室内区域停放、充电。

 

成都电动车在电梯内起火的事件发生后,511日,成都市物业管理协会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物业服务区域电动车停放充电管理的紧急通知》,要求进一步加强对非机动车停车场(库)的管理,按规范设置电动车充电设施。鼓励物业服务企业采用科学技术手段,加强电动车停放充电管控。

 

但在实际操作中,问题似乎要比想象的多。

 

负责东花市街道消防工作的东城消防救援支队防火监督一处副处长黄维方,在辖区电动车停放和充电治理工作上遇到过同很多小区一样的难题。

 

“我们只一味地上门劝、给人清理,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反而还容易引发矛盾。” 黄维方曾经在和街道、社区联和整治过程中遇到极端情况,有人指着他们大骂,“我自己的车我凭什么不能推回家。”

 

对于已建设集中充电区的小区,黄维方觉得也会面临一些问题,“居民怕丢、怕风吹日晒根本不去用,还有部分充电口接的是商业用电设备,价格确实比在家充略贵一点,这都是利用率太低的原因。”

 

黄维方说,“智能云梯”系统确实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安全隐患,在这一点上,东花市街道的做法已经走在了前面。

 

但随着近几年电动车数量的持续增多,情况依旧严峻。“说安全隐患、讲防火知识甚至将已经发生的火灾事故作为案例给大家提醒”,这些工作黄维方一直在做,但多数群众还是麻痹大意,“我们不能通过一次次血淋淋的事故来警示大家,代价太大了。”

 

黄维方认为,在落实电动车停放、充电管理责任的同时,还要对电动车厂家生产、销售、流通以及非法改装等多个环节严格管理和执法检查,“先把好电池质量关,这是个基础。”

 

电动车起火常与电池有关,私自改装电池增加火灾隐患

 

中国质量认证中心主办的期刊《质量与认证》202102刊发表了一篇名为《电动自行车电池产品质量状况分析》的论文,对电动自行车电池相关问题做出了分析。

 

文章认为,电动车在使用过程中(尤其是停放、充电时)自身燃烧、起火等安全事故时常与电池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锂离子电池由于自身结构及化学体系不稳定等因素,一旦发生碰撞、挤压、过充、短路等情况,易引发起火、爆炸等安全事故。”

 

国家电池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的李主任也对新京报记者表示类似看法,他说,目前市面上的电动车主要用两种电池,铅酸蓄电池的优点在于便宜,使用成本较低;锂电池的价格相对较高,优势在于重量较轻,相同电池容量的情况下,锂电池电动车会跑得更远。但是相比铅酸蓄电池,锂电池相对更容易起火,且一旦起火不易被扑灭。

 

新京报记者从北京大兴消防救援支队了解到,电动车电池起火燃烧时,会产生大量的有毒气体,一旦吸入高温烟气,气管会被灼伤,进而导致窒息。同时,电动自行车燃烧产生的黑烟多,容易导致室内、楼道内光线不足,给人员疏散带来很大困难。

 

李主任表示,在生产方面,电动车的各种配件有国家标准进行把关。如果是正规生产,质量是可控的。在监管方面,市场监督管理局、消费者协会等相关单位会对相关产品进行检测和监督。

 

511日,新京报记者走访了一些电动车专卖店,有多年经验的一位工作人员称,“只要是正规厂家购买的原装设备,一般不会出现问题,危险来源于私自改装。”

 

他还透露,其所在的店铺此前也提供过电动车改装服务,主要是更改最高限速,以及提高电池续航能力。但由于目前市场对此项业务监管比较严格,店铺已经取消了这种服务。

 

另一位电动车专卖店工作人员表示,私自组装焊接的电池在充电时有着火的可能,违规改装的电动车也会有安全风险,“肯定是用原装配套零部件更保险。”

 

在实际发生火灾的电动车上,黄维方也发现了私自改装的问题。黄维方称,在近期调查的一起电动车起火案件中,涉案电动车在充电时起火,现场勘察后黄维方发现涉事车辆的电池是被改装过的,目前已调查出了提供改装服务的商家。

 

2018111日起执行的《北京市非机动车管理条例》的十八条和第三十条明确规定,禁止对出厂后的电动自行车实施加装、改装电动机和蓄电池等动力装置,或者更换不符合国家标准的电动机和蓄电池等动力装置。从事经营性拼装、改装电动自行车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责令改正,并处3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

 

“希望多部门联合对这种非法改装行为调查,不要让这样的‘定时炸弹’出现在市面上。” 黄维方说。

 

 

新京报记者 张静姝 实习生 黄琪峰 慕宏举 崔頔

编辑 刘倩

校对 李项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