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超预期的CPI数据,让市场对于美国通胀风险的担忧增强。5月12日,美国劳工部公布的数据显示,4月美国CPI同比增长4.2%,创2008年9月以来最大同比增幅;季调后环比增长0.8%。剔除食品和能源价格后的核心CPI同比增长3%;环比增长0.9%,是1982年4月以来的最大增幅。


通胀是否会继续抬升?美联储官员迄今对市场的通胀担忧并未显现出担忧,认为当前的数据是暂时的,距离通胀的持续上升还有很远。分析则认为,政策驱动的通胀不具备持续性,随着美国政策接近拐点,未来两季度美国就业恢复节奏与贸易逆差将逐步回归常态化。



二手车和卡车价格环比飙升10% 供需裂口、需求改善为主因


4月美国CPI数据大幅超出预期,此前接受道琼斯调查的经济学家预计4月CPI同比增幅为3.6%。基数效应是4月美国CPI大幅增长的原因之一,去年由于新冠疫情导致美国经济大范围关闭,2020年同期的通货膨胀率非常低。


另一方面则是因为需求刺激下的价格上涨,美国的大手笔刺激政策落地,带来消费的提升,但也带来供需矛盾的加剧。


核心CPI环比增速超过总体CPI环比增速,说明CPI上涨主要由核心CPI推动。4月食品和能源价格均未出现大幅上涨,食品价格环比增长0.4%,涨幅较3月有所上升,但仍低于去年2季度疫情初期;能源价格则因油价走低环比下降0.1%,3月环比上涨5%。


从CPI分项来看,被视为关键通胀指标的二手车和卡车价格同比飙升了21%,其中仅4月份就环比上涨了10%,3月的环比涨幅仅为0.5%。CPI的另一个关键组成部分——住房价格同比涨2.1%,环比涨0.4%。


中金公司分析师刘刚指出,此次价格同比和环比上涨的主要压力来自于三个不同领域的相互叠加。


首先是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体现为CPI分项中能源价格的上涨,主要影响4月份的同比变化。


其次是供需裂口扩大。最直接的一个体现是二手车价格的继续且大幅走强,这与需求维持相对强劲、更重要的是供给侧的瓶颈有直接关系,例如部分汽车厂商因为缺少芯片不得不暂时停工、4月非农数据中汽车行业就业也出现下滑等等。这一情形从库存的变化上也能得到明显体现,2月份以来,美国消费品库存转为下降而制造业特别是原材料库存继续抬升,使得两者的裂口不仅没有收敛反而进一步扩大,同时美国国内汽车库存也再度创下历史新低。


另外一个原因是疫情改善后线下和服务性需求的增加。机票是另外一个此次价格上涨的主要来源,4月同比涨9.6%,环比涨10.2%。其主要背景是美国疫苗接种持续推进带来的线下和出行需求的修复。


通胀是否会继续抬升?分析称不具备长期持续性 美联储未表现担忧


美国通胀多年来保持低迷,目前基准利率水平仍维持在接近零水平。美联储官员迄今对市场的通胀担忧并未显现出担忧,认为当前的数据是暂时的,距离通胀的持续上升还有很远。上月底刚刚结束的4月FOMC会议上,美联储依然维持宽松的货币政策表态和既定的政策方向,认为通胀超出2%是暂时性的,因为基数效应会逐渐消退,供应链紧张问题会较快解决。


被视为鲍威尔潜在继任者的美联储理事莱尔·布雷纳德(Lael Brainard)周二表示,“如果通货膨胀率持续上升,不仅要求重新开业后一段时间内工资或物价上涨,而且还要求人们普遍预期它们将继续以更高的速度增长。”“过去的经验表明,许多企业可能会压缩利润率,并依赖自动化来降低成本,而不是将价格上涨完全转嫁出去。”


接下来美国通胀是否还会持续推升?


中金公司分析师刘刚指出,短期内价格压力仍将存在。由于去年5月是一个明显的低基数,因此即便假设其他条件都不变,通胀同比也将继续走高,6月后或从高点逐步回落。短期其他因素的变化仍将对整体价格的路径和强弱产生巨大影响,目前来看,广谱大宗商品是否继续快速上涨可能存在一定不确定性。不过,较大的供需裂口、特别是群体免疫不断临近更多州计划开放后的出行和消费需求可能仍在短期内推升部分价格。按照目前的疫苗接种进展,美国有望在年中左右实现群体免疫,更多州也计划逐步全面开放,这一背景下服务性消费和出行需求有望进一步提升。


国海证券分析师李浩指出,政策驱动的通胀不具备持续性,随着美国政策接近拐点,未来两季度美国就业恢复节奏与贸易逆差将逐步回归常态化。当前美国居民消费偏向商品,伴随服务业的恢复,后续居民消费结构更可能由商品向服务业偏移,这将制约商品类需求,也是制约通胀的因素之一。另外,美国制造业库存已处高位,需求端的高增或不可延续,后续补库动能趋弱。中长期来看,不看好通胀的延续。


美股三大指数均下跌 我国输入性通胀风险总体可控


由于大宗商品价格数月持续上涨,近期全球市场已经弥漫着对于通胀的担忧。美国4月CPI数据进一步增强了市场的忧虑,数据公布后,市场反应剧烈,美股三大指数周三均下跌,特别是成长股居多的纳斯达克指数跌幅领先,达2.67%,标普500指数跌2.14%,道指跌幅也近2%。


美债收益率也大幅攀升,美国十年期国债收益率周三收于1.69%,日涨幅达到4.42%,盘中最高突破1.7%。


平安证券分析师魏伟提出,全球市场正进入通胀敏感期。此轮通胀的强度与持续时间可能创上世纪“滞胀”危机以来的新高。在这种情况下,美国未来几个月的通胀与其他各国的通胀数据都将继续高企,全球市场也将从此前的“通胀担忧期”进入“通胀敏感期”。相较之前,无论是利率,还是股市,都会对大宗商品价格的波动更为敏感。就国际市场而言,油价的走势将成为未来一段时间通胀交易的核心关注点。


魏伟认为,股市对宽松货币政策的极强依赖度决定了在“通胀敏感期”难逃剧烈波动,债市在通胀抬升名义利率的背景下难有趋势机会。大宗商品的强势仍将延续,其中油价在前期涨幅较小的背景下,未来在供需可能趋紧的影响下,将逐渐摆脱近期的相对弱势,甚至可能出现显着的持续上涨。


从中国来看,中国4月CPI同比上涨0.9%,PPI同比涨幅也进一步扩大。中国央行在5月11日发布的今年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指出了全球通胀水平可能继续升温,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可能阶段性推升我国PPI,但输入性通胀风险总体可控。


对于美债收益率上行对于我国经济的影响,报告回应称,美债收益率上行和未来美联储调整货币政策对我国的影响有限且可控。下一步货币政策仍将保持“稳字当头”,保持货币政策的主动性,珍惜正常的货币政策空间,同时密切关注国际经济金融形势变化,加强跨境资本流动宏观审慎管理,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以我为主开展国际宏观政策协调。


平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钟正生指出,当前我国货币政策运行在正常化的轨道上。需要从完善现代货币政策框架的角度去理解货币政策的“稳字当头”,在未来较长时间内,货币供应量锚定潜在名义GDP,OMO、MLF、LPR三大利率的基准功能强化,以及定向、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发力,将得到进一步巩固。评判货币政策的取向变化可能将更加容易、也更加不易,容易是说政策利率的变化是货币政策最直接的信号,不易是指在政策利率和货币供应量增速不变的时期内,货币政策给资本市场带来的冲击或机会都会趋于下降。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顾志娟 编辑 陈莉 校对 柳宝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