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的“一周新书风向标”又与读者见面了。如果一本新书的内容非常精彩,我们会不遗余力地给出推荐,如果一本书的内容与其关注度不符,我们也将会在参考意见中毫无保留地说出自己的看法。为了更直观地看到我们对某本书的态度,我们还会增加一个“推荐指数”,类似豆瓣评分。


当然,任何阅读的判断都是个人的,我们的意见未必正确,甚至有可能是偏见,但它们一定是真诚的。我们只是提供一个参考意见,希望为读者提供一份阅读指南(毕竟,这个事情可能还要冒着得罪出版社的风险)。如果你有比较犹豫的、想要知道我们态度的新书,也欢迎在评论区留言,我们也将尽快给出自己的看法。


本期主持|新京报书评周刊编辑部


社科


《财富、商业与哲学:伟大思想家与商业伦理》

作者:[美]尤金·希思、拜伦·卡尔迪斯

译者:宋良

版本:浙江大学出版社·启真馆 

2021年2月


推荐指数:★★★☆☆

推荐人:罗东


商业是否有伦理,或者说,商业需要伦理吗?这是一个非黑即白的老问题。在回答它之前,我们可能都已经注意到,当商业和伦理组合,其产生的张力远胜于“其他词+伦理”。譬如,我们也经常听说某项工作的职业伦理,而伦理在此一般是指在从业中需要遵守的最低道德规范。照此说来,商业伦理似乎指的便是商业的道德要求了。然而,商业和伦理可能在根本上就被认为是相互冲突的。如果说,我们将伦理界定为现代法律之外的、更高的、更自觉的规范,市场活动当然也受法律约束,可除此之外,市场似乎给人印象是为获取利益必然“不择手段”,不仅不遵守伦理,还往往以此才能实现市场扩张。与此相对应,作为与商业联系最紧密的经济学,似乎也只专注于稀缺和利益。


《财富、商业与哲学:伟大思想家与商业伦理》将二十篇论述商业伦理的文章汇集为一本书,它就不得不面临一个尴尬如上所述的情景。一方面,商业被认为是不遵守伦理的,对伦理并不严肃的,另一方面,商业自然也被一般的伦理所鄙弃,商业不配谈伦理。

如果我们认为人类社会离不开市场交换,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也需要守卫人的尊严,那么就需要去思考商业背后的伦理。什么样的交换是好的,什么样的交换是坏的。这是荷马、亚里士多德、孔子和孟子等古人已经展开的思考。从历史中一路梳理下来,最紧张的,还数近代商品经济崛起的时刻。且举书中谈论伯纳德·曼德维尔的一例。他一般被定义为古典经济学家,是比亚当·斯密更早并且可能对后者产生过重要影响的人物。他们看到商品经济带来物质增长的力量,然而,支撑商品经济运作的伦理却也无时不刻让他们紧张,在他们看来,那与以往任何文明的“美德”都是相悖的。他还把“橡果”这一西方早期食物描述为一个象征欲望的意象——追逐繁荣或物质丰盛的“欲望”。当然,与一般神学家不同,曼德维尔是接纳商品经济的,只是这接纳有条件。他不断在正直的“美德”与逐利的商业行为之间来回论证。也可以说,这本文集处理的,恰是两千余年里一些关键性哲学家、思想家如何在这两者中进行思考,将其中的矛盾、共鸣呈现出来。在这些篇章中,也可看到,儒家思想对个人伦理的强调,实际上也可能会启发市场活动的非制度性伦理约束,降低制度运作的成本,当然就如作者也承认的,这不意味着个人伦理可以替代制度。


确实,文集在努力完成一项事业,那就是重新阐释经常被分离的商业和伦理。在商业领域,影响人行动的伦理不可不严肃考虑,在伦理领域,关乎人类生存能力的商业不可忽略。文集所论述的思想家,上至荷马,下至阿马蒂亚·森,并对中国伦理思想家也有专章论述,比较完整的注释、参考文献也提供了一部商业伦理简史。商业作为一种人类活动,不是没有伦理,而这不意味着等同于为具体的商业行为做伦理上的辩护。不过,不得不提的是,文集在翻译上有不少遗憾,包括人名前后不一、诗句翻译缺乏对语境的了解。


新知


《全境封锁:熄灭的不夜城》

作者:法国育碧娱乐公司

译者:朱孟博

版本:次元书馆丨新星出版社 

2021年3月


推荐指数:★★★★☆

推荐人:安也


这当然是一本解谜书,背景正是育碧公司旗下的热门科幻游戏《全境封锁》。但对于并不熟悉这款游戏的读者来说,这本书也可以被当成是一本“第一人称日记体”末日求生指南——从中学习如何在因病毒肆虐而沦陷的纽约进行城市求生。面临一场浩劫之后,如果得不到任何救助,该怎么做?面临想要活命只能依靠自己的状况之时,该怎么做?


事实上,对于大部分读者来说,在阅读过程中,很可能会痴迷于记录那些求生知识——莫琼特的求生指南,而忽略了谜题所在。在灾难情况下,如何寻找物资?如何处理抓到的野生动物?如何净化饮水?如何治疗腹泻以及给伤口止血?甚至,如何处理死尸?又或者如何用一只咖啡罐和一根蜡烛自制一只火炉,等等。显然,虽然这是一部虚拟作品,但这一部分的内容堪称专业且颇为实用。更为值得一提的是该书的印刷、制作和装帧,泛黄的内页,略带烧焦的痕迹,深浅不一的水渍、血渍、油污等均是曾经历灾祸的证明,处处充满着“幸存者笔记”的沧桑感。此外,插在书页之中的交通卡等活件是必不可少的解谜道具,书页上的不同颜色的笔记则来自制作人员的手写——想要阅读完这本书,我想,至少需要同样厚度图书三倍的时间。


生活


《四合院活物记》

作者:崔岱远

绘者:林雨飞

版本:商务印书馆

2021年4月


推荐指数:★★★★☆

推荐人:李夏恩


夏天又到了,虽说起了几场飞沙走石的大风,但毕竟吹不散随时而至的暑夏热浪。京城的夜晚,也能嗅出几分夏天的味道——潮湿、燥热,还有一种难以名状的活跃气氛,像小猫儿爪子一样挠得人内心痒痒,又像蚊子嗡嗡地惹人烦躁。如果说春季万物萌动,那么夏天就是活力旺盛的季节:随处可见的各样活物胀满了眼帘。这样一个活蹦乱跳的时节,静下心翻一翻崔岱远的《四合院活物记》,可以说最相宜不过。这本巴掌大的小书可以说是一本活物搜寻手册,让人可以按文索骥,去留心那些天天在眼皮底下却又常常被忽略的活物们。


或许是因为老北京人的缘故,崔岱远的这本书读起来颇像是北京大爷坐在葡萄架下摇着蒲扇话家常。章节的划分都充满了京字京味:院里种的、家里养的、逮着玩的、少不了的。既有着那种久经世故看开一切的老北京人的豁达,又有着一种顽皮的稚趣,那种练达而好奇的眼光,在书中比比皆是:从腰粗合抱的椿树枣树,到早晨起来碰一鼻子红的鸡冠花,从笼子里过冬的蝈蝈,到昵称“黄老道”的黑黄花大蝴蝶,老天爷饿不死的老家雀(雀念“巧”音),墙缝里溜来钻去的“蝎拉虎子”——一个小小的四合院里除了住家人口外,竟还有着如此多的“活物”,无怪乎老一辈住惯了杂院的人,住上了现代化的高楼大厦,总觉得冷寂得吓人:活物没了,活气也没了,只剩下死气沉沉的生活。


看到这里,忽然觉得这本活物毕集,热闹非凡的小书里,也透着一种苍凉寂寞。那些随着胡同和四合院一并消失的活物,也消逝了一种生活。那些看似寻常的饾饤细碎,像夏日台灯下看书时被吸引来的小飞虫一般,书一合上,它们不是急着飞走,就是连同活气儿一起被压在了书页里。人与这些活物的牵绊,就像书里提到的那条大黄狗,小孩儿在大衣裳盆里洗澡时,它就整天陪在盆边,任凭怎么挠怎么揪,它都不恼,“它在我家活了十几年后终老,后来变成了一条狗皮褥子,又铺了几十年。我在上面睡过觉,冬天躺上去特别暖和”。


非虚构


《全球真实故事集:单读26》

作者:吴琦

版本:上海文艺出版社

2021年4月


推荐指数:★★★★☆

推荐人:徐悦东


在后真相时代里,人人都有发言权。每个人似乎都能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去书写当下真实。在互联网构筑起来的回音壁中,不同版本的真实故事身陷于各自的受众群里。人们开始不再相信客观的真实,而是关心真实感所达成的效果。越是在这样的时候,越是需要非虚构写作,以打破人为构筑的壁垒,建构起公共舆论的空间。这辑《单读》首次推出了非虚构作品合集,包括9部非虚构作品和1部纪实影像作品,其中有五篇来自全球记者奖“真实故事奖”的作品。


我最喜欢书写洪都拉斯难民的《五兄弟》。众所周知,美国拉美难民问题比较严峻,特朗普总统就靠着以“建墙”上位。在拜登上台后,无数拉美难民拖家带口地试图进入美国。我们总是喜欢代入美国人的视角去看待这些“非法移民”(可怜他们或是视为异类),却不知道他们之前在拉美经历了什么——他们仅仅是因为穷、所以来美国寻找机会吗?《五兄弟》给我以启发。这篇文章写了洪都拉斯的姓迪亚兹的五兄弟,他们因为街头贩毒黑帮的虐待,决定逃亡美国。他们在美国人眼里不是“难民”,而是随时要被抓的“非法移民”——难民往往是战争或国家暴力所制造的——而他们却是因为自己的国家置身之外、不作为而产生的移民。贩毒集团在许多拉美国家里形成了“国中之国”,这些贩毒集团之间的火拼、掠夺,实际上跟国家间战争所制造的难民有什么区别呢?而且,这些毒枭们所制造的毒品,大部分卖到美国。在这个意义上,特朗普排斥这些难民是不道义的。


这本集子里还讲到了许多难民的故事。比如《失踪者》,讲了地中海难民船遇难的故事。或许大家曾经都被那张难民儿童海滩遇难的新闻图片所震撼,随着时间流逝,大家也日渐淡忘。但是,类似这样的事情一直都在发生,他们出生在“地狱”之中,似乎注定一出生就得逃离。此外,这本集子里还有关注刚果采矿业中的女性的悲惨境地,收入与工作量不成正比,恶劣的工作条件,系统性地性虐待……在许多人享受着全球化红利时,却很少人会留意全球化产业链的最底端的人们在付出着什么。除此之外,这本集子还涉及了其他关于性别、养老、种族等议题,对于从前相对“文艺”的《单读》来说,这个以全球视野直面个体苦难的转向,是让人喜闻乐见的。


作者 | 书评周刊编辑部

编辑 | 李永博;王青

校对 | 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