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快讯(记者 张畅)今天(5月18日)上午,2021年“国际博物馆日”中国主会场活动在首都博物馆开幕。今晚,首都博物馆还将上演一场融合展览、话剧、京剧、舞蹈元素的“博物馆之夜”活动。


开幕式上,国家文物局和北京市人民政府签署了《共建北京“博物馆之城”战略合作协议》;2021年度“最具创新力博物馆”和第十八届(2020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获奖名单同期揭晓。


国家文物局、北京市人民政府签署共建北京“博物馆之城”战略合作协议。新京报记者 浦峰 摄


“国之重器”展现馆藏文物保护成果

 

今年“5·18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是“博物馆的未来:恢复与重塑”(The Future of Museums: Recover and Reimagine)。面向未来,博物馆如何应对社会、经济、环境等多重挑战,及时调整完善自身功能定位与发展方向,需要开启新思考,探索新模式,提出新方案。

 

开幕式上,作为活动重头戏之一的“万年永宝——中国馆藏文物保护成果展”揭幕。

 

展览分为“万年”“慧眼”“巧手”“芳华”“永宝”五个章节。在全国范围内选择重要科研成果与代表性展品,全面梳理中国馆藏文物保护的发展历程,深入介绍馆藏文物的科学认知方法与保护修复技术。

 

展览汇集10个省市、23家文博单位的50余件(套)文物及相关辅助展品,其中不乏国之重器,有近年来重要的考古发现,还有通过科学研究复原的精美复原件,包括秦始皇帝陵出土彩绘兵马俑、甘肃张家川马家塬战国墓地M16-2号车(复原件)、蒋懋德画山水图贴落、浙江浦江上山遗址出土碳化稻米等。


嘉宾参观“万年永宝——中国馆藏文物保护成果展”。新京报记者 浦峰 摄


展览展期为5月18日-8月17日,共3个月。其间,知名文物保护专家将带来11场馆藏文物保护系列讲座,完整呈现我国文物保护领域相关研究成果,突出“学术性”和“科普性”并重的策展理念。

 

5月18日晚,首都博物馆还将上演一场融合展览、话剧、京剧、舞蹈元素的“博物馆之夜”活动。北京地区各类博物馆也将举办一系列特色鲜明的陈列展览、学术研讨、教育传播、公众体验和文化遗产推介活动。

 

我国类型丰富、主体多元的现代博物馆体系基本形成

 

除了北京主会场,全国各地也开展了数千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河北博物院、辽宁省博物馆、山西博物院、河南博物院、甘肃省博物馆、贵州省博物馆、郑州博物馆等多家博物馆在“5·18”前后推出新的展览,黑龙江、江苏、云南、广西等地多家博物馆在5月18日当天提供免费讲解等服务。

 

此外,各地博物馆组织开展流动展览、文化讲座、文物鉴定、文创发布、互动体验、教育研学等丰富多彩的线下活动,以及在线展览、网络直播、文博知识网络竞答等线上特色活动。

 

国家文物局党组书记、局长李群介绍,近几年,我国博物馆事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十三五”以来,全国平均每2天新增1家博物馆,截至2020年底,全国备案博物馆5788家,其中国家一二三级博物馆达1224家,类型丰富、主体多元的现代博物馆体系基本形成。在全球博物馆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广泛影响的背景下,2020年度我国博物馆推出陈列展览2.9万余个、教育活动22.5万余场,接待观众5.4亿人次,网络观众数以亿计。

 

新京报记者 张畅 摄影记者 浦峰

编辑 白爽 校对 陈荻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