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宾 | 宋新潮、刘兰肖、聂頔、刘彦随、徐天进、吴必虎、许云飞、张晓虹、朱启臻、罗德胤、丘干、许全军

 

记者 | 徐悦东


在城市快速发展的当下,传统的乡村逐渐衰落。如何保存传统村落成为了保护文化多样性、守护乡愁的重要问题。而且,中国的传统村落规模庞大,文化内涵丰富,拥有复杂多元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在保护村落的过程中,如何兼顾村落未来的发展前景,对传统村落来说是一个不可规避的话题。


近日,海天出版社在北京举办“弘扬村落文化,助力乡村振兴——《中国传统村落文化抢救与研究》新书首发式”。国家文物局副局长、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理事长宋新潮、国家出版基金规划管理办公室项目处处长刘兰肖、文化和旅游部资源开发司乡村旅游和创意产品指导处副处长聂頔、中国科学院地理资源所区域农业与农村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刘彦随、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公众考古与艺术中心主任徐天进、北京大学教授、盘古智库学术委员会委员吴必虎、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文化振兴乡村研究中心主任许云飞、复旦大学教授、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张晓虹、中国农业大学教授、中国农业大学农民问题研究所所长朱启臻、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罗德胤、深圳出版集团副总经理丘干、海天出版社副总编辑许全军出席了本次首发式,并研讨了中国传统村落的保护措施与未来的发展前景。


该如何保护村落文化的同时,也促进乡村振兴?


张晓虹认为,《中国传统村落文化抢救与研究》这套书兼具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严谨扎实,也融合了学术与通俗。英国的历史地理学者、文化地理学者是实实在在地参与到旅游规划当中的,所以他们的旅游规划质量高。中国的历史地理学者也要把自己所学的东西注入到旅游规划和文物规划里。


张晓虹想起自己在陕北考察的经历。因为陕北现在农民富起来了,他们觉得长城破破烂烂的,就自己出钱修复一段长城。这在文物保护的角度来讲,是一种破坏。但换一个角度来想,大家该怎么样利用好普通老百姓的积极性?大家该怎么告诉他们正确的保护方案?这套书给了大家一个很好的范本。


《中国传统村落文化抢救与研究·文化区系列(全套共15册)》,吴必虎、张晓虹、罗德胤、汤敏主编,海天出版社2021年4月版


徐天进表示,他对乡村振兴比较悲观。他特别希望农村能好起来,而这是一个要投入大量时间精力去研究的问题。比如,周原遗址所在地的乡村该怎么办?由于会破坏考古遗址,农民的砖瓦厂都撤了,房子也不让盖了,原来农民靠这些生产生活的手段和方式都被禁止了,农民们也没有得到什么补偿,那他们该怎么办呢? 周原遗址大概有30平方公里左右,有20多个自然村。因此,徐天进想在他马上退休以后,在那个地方筛选两个村落做试验,寻找一条农村生存的途径,要在保护好文化遗产的同时,还能给当地居民带来实际的收益。


朱启臻认为,在乡村振兴的时候,一定要从传统村落中汲取营养。乡村并不像大家想象的那样没有文化,而是一个文化的宝库。乡村文化建设远远不只是修图书馆和给村民看戏,因为文化包括了农业文化、生活方式、衣食住行、民俗,手工艺、地方戏曲、地方文史数都数不清的东西。乡村衰败的本质原因是由于管理者不了解乡村的文化也不了解乡村的价值。朱启臻想起“河南周口平坟”事件,当地政府花了好几个月时间平祖坟,但到了春节,年轻人回家祭祖时,一夜之间这些祖坟也都恢复了。


乡村的衰败并不是一个必然现象。文化是乡村振兴最核心的内容。但什么叫文化?乡村的文化在哪里?文化是老百姓生产生活、娱乐活动、精神信仰、社会关系、生态建设、村落风貌等方面的灵魂。若失去了灵魂,非遗也只会是一个空壳。朱启臻想起一个老板找到他说要搞一个田园综合体,想迁出四个村庄。若村庄都迁出去了,还综合什么呢?若把最有价值的东西拆掉了,然后弄一个假茅草屋、假牛羊,还美其名曰是创意,这样的乡村就真的死了。


聂頔指出,乡村没有年轻劳动力的问题是乡村振兴一个比较大的课题,养老、医疗和教育资源,都是乡村怎么样留住人才的一个核心要素,这涉及城乡之间的要素流动和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国家也意识到了城市化过程中,公共服务不能均等化、要素流动不通畅的问题,因此,我们可以从县、乡、镇到村这一级,在县域范围内先逐步实现均等化,实现城乡融合、共同融合发展。


此外,全域旅游不应该是让所有的地方都去开发旅游,全域旅游是要怎么在这个区域内更好地为游客服务,同时也让当地的居民受益,而不是将其打造成一个旅游产品。周原遗址本身坐落在乡村,对于游客来说有着强烈的吸引力。聂頔认为,乡村旅游也许是周边村庄可以考虑的发展方向,我们可以在周原附近开展民宿,还有一些体验休闲的农业。


聂頔想到了法国的拉斯科洞穴遗址。拉斯科岩洞在特别偏远的地方,周边没有任何城镇。所以,到这个地方的游客都是依靠周围的村庄所提供的住宿、餐饮服务,这些村庄就发展起来了,但也没有城镇化或景区化。这种方式有助于保存村庄的原貌。


记者 | 徐悦东

编辑 | 张进

校对 | 赵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