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图片来源:新京报网


文|徐立凡

 

据英国路透社消息,德国副总理兼财政部长奥拉夫·肖尔茨5月22日表示,希望欧盟与美国、英国、加拿大、日本和中国等国家成立一个“气候俱乐部”, 就如何减少碳排放达成联合规则和共同标准,以避免与绿色关税相关的贸易摩擦。

 

该消息一发布,便引发了相关方面的讨论:建立“气候俱乐部”,真的能够起到增加互信,减少贸易摩擦吗?

 

绿色关税部分已异化为绿色壁垒

 

先不说成立“气候俱乐部”可行与否,肖尔茨确实点到了全球合作应对气候变化的一个核心难点问题,即以维护环境之名,行设立贸易壁垒之实。

 

绿色关税就是向来自气候政策宽松的国家的产品加征关税,以防止这些产品利用低价优势,把实行严格绿色标准的产品挤出全球市场。这看上去是个防止“劣币驱逐良币”的好政策,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经常走样。

 

一方面,由于不同经济体的发展水平不一,后发经济体通常只能提供绿色标准不高的下游产品,所以绿色关税天然有利于发达经济体;另一方面,近年以来,绿色关税因为政治正确,且表面上不违反国际贸易原则,已取代了反倾销等传统贸易壁垒,成了贸易摩擦的主要工具,形成了新的绿色壁垒。

 

就此去看,是不是实施了环境保护标准、保证了生物多样性、有没有注重动物权利、是否维护劳动力待遇等,都可能成为实施绿色壁垒的理由。这算是能摆上台面的理由,但更多时候绿色壁垒的标准极其模糊。

 

中国是贸易大国,中国制造也是绿色壁垒的主要目标。过去,中国产氟利昂冰箱、玩具、建材等均曾被制裁。近年来,部分国际企业禁用新疆棉花、番茄,也用了绿色标准的借口。

 

显然,绿色壁垒正在成为国际贸易的祸源,而且影响全球气候变化合作进程。德国也是贸易大国,绿色关税对德国汽车等高碳产业也有冲击,所以提出“气候俱乐部”倡议算是有的放矢。但是,真能解决问题吗?

 

谁来仲裁碳排放交易,是个大问题

 

肖尔茨此次提出的“气候俱乐部”构想,核心是要大家凑到一起解决碳关税问题。至于目标是就对产品征税达成协议,还是就购买碳配额达成协议,肖尔茨没有说。

 

假如是对产品征税,显然不利于中国、德国这样的贸易大国。假如是就碳排放交易达成市场协议,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作为全球第一个多国参加的交易体系,其运行过程有值得警惕的地方。

 

比如,在2005年欧盟碳排放体系建立后,部分高碳产业被迫外移,欧盟制造业受到打击。而且,该体系也没有解决内幕交易的问题,比如以工程招标换取欧盟其他国家的碳排放配额,导致竞标成了假竞标。中国企业就曾深受其害。

 

相对而言,欧盟还有自己的贸易仲裁和调解途径。但假如“气候俱乐部”成立后,也出现了内幕交易等问题,届时由谁来仲裁?目前的世贸组织仲裁机构,已被美国搞得空心化了。

 

另一个关键问题是,德国提出的“气候俱乐部”建议,涉及的基本上都是发达国家,只有中国一个新兴经济体。发达国家本应承担更多的历史责任,把中国牵进来,有可能模糊“共同而有区别”的原则,让中国承担过多责任。这是要有所警惕的。

 

欢迎多边机制,但要“以我为主”

 

当然,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肯定离不开多边机制的发育。从这个角度说,对于德国建立“气候俱乐部”的提议,或许可以乐观其成。

 

但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还是应该坚持自己已经制定好的中国方案、按照自己制定的碳达峰、碳中和时间表作出相应部署。


4月2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领导人气候峰会时强调,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绿色发展,坚持系统治理,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多边主义,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

 

就此去看,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没有“一刀切”,也不能均摊责任。各国理应承担各国该承担的历史责任和现实责任,同时在多边机制框架下交流经验、弥合分歧,避免气候政策被国际博弈绑架。

 

有了这个前提,“气候俱乐部”才有一定的建设性和可行性。

 

□徐立凡(专栏作家)

编辑:马小龙  校对:吴兴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