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讯(记者 李玉坤)5月27日,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表决通过《北京市反食品浪费规定》。

 

《规定》明确,餐饮服务经营者不得设置最低消费额,不得诱导、误导或者迫使消费者超量点餐。同时,对家庭和个人用餐作出规范,提倡改进用餐方式,主动打包剩余餐品,自觉抵制食品浪费行为,培养文明、健康、科学的用餐习惯,减少厨余垃圾。

 

此外,针对社会上发生的选秀节目粉丝应援倒奶等类似的诱导食品浪费事件,《规定》要求广播电台、电视台和网络音视频服务提供者加强审核,不得制作、发布、传播诱导食品浪费的节目或者音视频,并依据上位法规定了相应的法律责任。针对《规定》的出台和一些社会热点,记者专访了立法参与者、相应专家和餐饮从业人员。

 

关注一

如何界定浪费?

 

张红洁是红桥市场餐饮部的负责人,从业多年。她看了新出台的规定后,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实际生活中,浪费如何界定?比如一盘菜吃了三分之二,是不是浪费?”

 

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副研究员刘晓洁长期以来从事相关研究,她也表示,不同的研究机构或组织给出的食物浪费概念都不统一。“整体来看,食物浪费分为主观浪费和客观浪费。主观浪费是指由于主观原因而造成的食物的变质或者被丢弃;客观浪费是由于技术、设备、管理手段的原因造成的食物损失,随着技术、管理手段和设备的提升,这种损失是可以减少的。”

 

“从另一个角度可以把浪费分为显性浪费和隐性浪费,显性浪费就是该吃掉的没有吃掉,剩在盘子里了,或者坏掉了扔到垃圾桶里了;隐性浪费是指实际上吃了超过身体所需的。”刘晓洁说。

 

市人大常委会法制办法规三处处长王庆翔参与了北京反食品浪费的立法工作。在他看来,界定浪费的标准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因为这与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不同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水平都有关系。

 

“我们在立法过程中做了一些研究,在北京市立法的同时,国家层面也制定了《反食品浪费法》,其中,对食品浪费的核心界定是,要按照食品的目的和功能来使用。什么叫食品的目的和功能?我理解,在中国的国情下,在现在这个发展阶段,食物的主要目的还是为了满足生活、生存等基本需要,娱乐节目中用食物来娱乐大众,显然和食品的功能和目的不符。当然,这个标准还有待理论界、食品界进一步完善。”王庆翔说。

 

关注二

“倾倒牛奶”事件,谁该为此负责?


近期,有选秀节目的粉丝为了支持偶像,大量倾倒牛奶,引发社会关注。谁该为此负责?


“这一事件造成了比较恶劣的社会影响,北京此次立法针对这类问题做出了比较有针对性的规定。”王庆翔分析,这起事件中,造成牛奶浪费的责任主体主要有两个。


“一是赞助节目的商家,也就是食品生产经营者,再一个就是互联网网站。这次立法,对这两类主体都有相应规范。对食品生产经营者,要求不得采取误导食品浪费的营销方式;对于网站,也强调不得制作发布传播造成食品浪费的网络音视频节目。同时,对这两类主体的行为设定了相应的法律责任。”


在张红洁看来,目前网络中“量大多吃”的吃播节目已经少多了。王庆翔也表示,随着大家意识的提升和制度的规范,这类问题应该会越来越少。


关注三

劝导勿浪费,就餐客人不听,发生冲突怎么办?


前段时间,“饭店服务员劝导就餐客人不要浪费,服务员却被批评‘不懂事’”的事件引发关注。


张红洁所在的红桥市场餐饮部,从去年年底开展“光盘行动”开始,每家店铺都设置了劝导员。“很少遇到这样的问题,但是确实也有,我们只能多加引导。还得教育劝导员,提高服务质量、服务意识,不能跟顾客吵起来。”张红洁说,遇上不配合的人,他们也没什么好办法。


“我们认为,反食品浪费是旧有餐饮习惯和现代文明的一场博弈,习惯已经养成,要改变是很难的,所以一定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们在研究过程中认识到,社会要建立一种饮食新风尚,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操之过急。”刘晓洁说。


她认为,行业协会和一些NGO组织应该发挥引领作用,组织相应的中小微企业参加培训,互相分享一些劝导经验。同时,随着公众对餐饮浪费问题的认识越来越深,这种现象也会逐渐减少。


关注四

婚丧嫁娶为何容易浪费?


以张红洁的从业经验,中餐跟西餐“浪费量”不太一样,西餐快餐的浪费量很少,基本是标准化管理,“不会说今天进了大量货,做出了大量东西卖不出去”。


刘晓洁在研究中也发现,不同类型的餐馆浪费差异还是比较大的。“商场的快餐、简餐标准化程度比较高,往往浪费比较少,一些大型餐馆,尤其是做婚宴和一些大的聚餐的,浪费要多一些。”


“以婚宴为例,中国人觉着结婚是大事儿,婚宴能彰显家庭双方实力,很讲排场,所以婚宴标准这几年越来越高,菜品也有很多讲究,鸡鸭鱼肉的做法不仅是为了吃,还被赋予了很多美好的祝福,但这意味着菜量也非常大。”刘晓洁说。


“婚宴和大型的团体聚餐,是浪费食品的重要场合,我们这次立法针对这些情况也做了相应的规范,比如,要求商务宴请、婚丧嫁娶、亲友聚餐等团体聚餐活动要移风易俗,而且,对组织者和提供服务的承办者,都提出了反浪费方面的行为规范要求。”王庆翔说。


关注五

不得设立最低消费额的目的是什么?


《规定》明确,餐饮服务经营者不得设置最低消费额,不得诱导、误导或者迫使消费者超量点餐。作为餐饮从业人员,张红洁对这条比较关注。


“在餐饮行业设置最低消费是一种惯常的做法,大家出去吃饭,也经常遇到这种情况。从生产经营者的角度来讲,设置最低消费额确实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经营成本,提高利润。但是从消费者的角度讲,这显然侵犯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按照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规定,可能涉及格式条款、对消费者选择权的侵犯等问题。”王庆翔解释。


“《规定》里面明确,餐饮服务经营者不得设置最低消费额,诱导消费者浪费食品,同时也授予了消费者保护组织监督教育的权利。如果发现餐饮服务经营者设置最低消费额,误导浪费,可以对经营者提出批评和教育,同时向有关部门反映问题,提出处理建议。”王庆翔说。


吃剩的食物打包是否能够减少浪费?刘晓洁做过一个调查研究,发现打包食物被扔掉的多。“所以,我们还是鼓励消费者适度点餐,把打包作为第二选择。”


关注六

立法后,餐饮企业收入是否会影响?


王庆翔等人在此次立法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个问题——担心反食品浪费和餐饮服务经营单位之间存在一定的利益冲突。“一方面,餐饮服务经营单位要赚钱,就要多卖;另一方面,法律法规又对餐饮服务经营单位提出了适量、减量提供餐饮服务的责任。”


作为从业者,张红洁觉得,二者之间没有太大冲突。“‘半份菜’能减少浪费,如果一个人点半份不够吃,可以再点其他的菜,这样既提高服务质量,也提高顾客满意度,引来更多客流。”


刘晓洁也做过相应研究。“我们在做问卷时发现,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在外就餐的比例大大增长,而且外卖消费的习惯已经深入千家万户,所以说,更精准化的服务应该会带来更好的市场前景。”


“我作为消费者也有同样的感觉,现在生活好了,吃得也越来越精,而不在于量大还是小。所以,企业在反食品浪费上积极作为,把菜品质量提升上去,还能控制成本,是一个多方共赢的局面。”王庆翔说。


关注七

一些倡导性的要求,为何上升到法律层面?


新通过的《法规》,多是一些倡导性的条款,至于为何要上升到法律层面,王庆翔谈了自己的看法。


“餐饮浪费确实是一个比较特殊的问题,在立法过程中,这也是一个困扰我们的问题。食品浪费问题从根本上讲,是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问题,反食品浪费能不能达到预期效果,和社会大众的理念树立是密切相关的。但是立法是对人行为的一种规范,需要有一些强制、约束、明确法律责任的规定,两者如何结合,是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


“我觉得法律和道德的关系是非常紧密的。一方面,道德需要法律提供保障和支持,另一方面,法律的贯彻落实也需要道德作为支撑。在食品浪费这个问题上,此次立法的一个最明显特点就是强调规范与倡导并重。”王庆翔说。


他解释,对一些非常恶劣的、造成食品浪费的事件和行为,通过立法明确法律责任,形成威慑。“立法的主要内容还是倡导大家自觉采取一些方法减少浪费,把反食品浪费工作纳入到精神文明创建中,强调学校、家庭的作用,树立反食品浪费观念。”


刘晓洁表示,国际上已有的研究表明,与食物相关的温室气体排放能占到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1/3。


“这个比例是非常大的,所以说,浪费食物不仅浪费的是食物本身,还包括食物从田间到餐桌整个产业链上所有资源的投入,包括水、能源、土地以及各种生产资料,每一个环节都有大量的温室气体排放。所以,反对食物浪费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个人行为,而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的要求和趋势。”刘晓洁说。


新京报记者 李玉坤

编辑 白爽 校对 卢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