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讯(记者 李玉坤)5月29日晚,搭载天舟二号的长征七号遥三运载火箭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发射升空,我国空间站的首单“太空快递”开始送件。

 

上月底,由航天科技集团五院抓总研制的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成功发射,经过一个月的在轨运行等待后,迎来了天舟二号货运飞船的到访,并将获得第一次太空补给。


天舟二号模拟图  航天科技集团五院供图


食物有主副之分,讲究荤素搭配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天舟二号在天地间架起物资保障生命线。那这次天舟二号都会给天和核心舱带去些什么呢?

 

未来搭载神舟载人飞船来到天和核心舱的航天员们,将在这所太空之家内生活几个月到半年时间,因此要为他们备足各种物资,方便他们在太空里的“衣、食、住、行”和工作。而此次天舟二号送去的“外卖”里便有各种生活物资。

 

常言道“民以食为天”,空间站的食物可谓太空一绝,让人隔空垂涎。我国的航天食品有不少传统中式菜品的身影,具有明显的中式特色。食物不仅有主副之分,讲究荤素搭配,更有独特的风味,甚至人人皆知的鱼香肉丝、宫保鸡丁等都出现在航天员的美食列表里。

 

除了生活物资以外,天舟二号还带去了推进剂。在对接期间,天舟二号将为核心舱进行燃料加注与姿态控制。值得一提的是,天和核心舱推进系统实现了完全自主补加,不再需要地面指令干预或是航天员的辅助。

 

此外,天舟二号还将带去实验设备、实验资料等物资,等到神舟十二号飞船将航天员送至天和核心舱,再由航天员在轨取出并安装。至神舟十二号飞船返回后,天舟二号还会在太空表演一番“杂技”——与核心舱尾部对接口分离,自主机动至核心舱节点舱轴向对接口对接,进一步验证关键技术。

 

扫描二维码获得货物的位置信息

 

与神舟载人飞船不同,天舟货运飞船只运货、不送人,大家亲切地称它为空间站的“快递小哥”。作为首个与我国空间站进行对接的航天器,天舟二号将在轨验证多项空间站建设关键技术。

 

“如果说核心舱是一套精装样板房,那么在航天员拎包入住前,货运飞船就是负责往房间里运输日常生活用品的。”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八院飞船型号分总体主任设计师杨华星介绍。“快递小哥”天舟二号携带了多人多天的生活物资,包括空气、食物和出舱航天服,以及大量推进剂和空间站实验设备,为空间站提供推进剂补加和轨道维持等服务。天舟二号在轨飞行期间,航天员将乘坐神舟飞船进驻我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进入到货运飞船内在太空中体验一把“拆快递”的乐趣。

 

面对如此多的货物,如此繁杂的处理工作,空间站又将如何管理呢?

 

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天舟二号货运飞船系统主任设计师杨胜介绍,空间站将地面的物流技术也应用其中,借鉴国内物流先进的管理技术,航天员通过扫描二维码的方式,便能获得货物的位置信息和产品信息,同时该系统对产品信息的库存数量还能做到动态掌控,让空间站货物一分一厘的变化都记录下来,从而确保航天员的工作生活更轻松便捷。

 

升级以太网,为航天员提供“精神食粮”

 

天舟二号对以太网通信进行了全面功能升级,在航天科技集团八院电子所研制团队的攻关下,增加了空间站天地互联网数据代传功能,以及天地互联网组播分发功能,在不增加通道带宽的情况下,使地面、空间站能同时收发视频、音频数据。为了提高网络通信的可靠性,研制团队还特意增加了网络安全策略设置功能,确保非法数据无法通过。

 

为了实现这个技能升级,设计师邓松峰表示,“航天这条路很艰辛,需要攻关的新技术越来越多,我们不能墨守成规,要把创新技术可靠地运用到航天中去。”

 

正是有了这台“神器”,航天员在“太空家园”的生活将不再枯燥,有了它,天地的距离将更为亲近。航天员可以视频通话,也可以即时接入移动终端,还可以上网冲浪,听音乐看视频等等。

 

多知道一点

除了送饭,天舟二号最重要功能是什么?

 

核心舱是第一个进入太空的舱段,是整个空间站最基础最核心的部分,是整个空间站的控制功能核心,除此以外,还配置全套生命维持装置和一定规模试验设施,支持航天员长期驻留以及科研所需的全部物质条件,可以说从居住区、工作区到科研区一应俱全。

 

核心舱发射升空并顺利入轨后,接下来的第二步就是发射天舟货运飞船。

 

五院载人航天工程空间站系统总设计师、天和核心舱责任总设计师杨宏在接受央视采访时介绍,天舟二号货运飞船运上来的是航天员生活补给、维修备件还有科学实验设备,运送上来的货物进到里面以后,由航天员安装到位或者做科学实验。

天舟二号货运飞船对接上来以后还有一个重要功能,就是给空间站补加燃料,带着推进剂和燃料对上以后就像空中加油一样,这个过程是自动完成的,接上以后管路就自动连通了,源源不断地给空间站进行燃料补给才能使空间站长期稳定在轨运行。

 

等天舟二号货运飞船把粮草供给和燃料运达空间站后,接下来要发射的,是载人的神舟十二号飞船。据了解,3名航天员组成的飞行乘组将成为天和核心舱的首批“入住人员”,在轨驻留3个月。


新京报记者 李玉坤

编辑 罗晓静 校对 李项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