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讯(记者 冯琪)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以下简称未保法)将于6月1日正式实施。5月28日,教育部政策法规司副司长王大泉在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为落实未保法,教育部预计将于6月1日签发《未成年人学校保护规定》;此外,教育部还将牵头制定学校法治副校长的聘任管理办法等。

 

落实未保法,教育系统“自我加压”

 

“我们做了大量制度建设。学校要如何落实未保法的规定?需要建立哪些新的制度?《未成年人学校保护规定》(以下简称《规定》)都作出了细致要求。这些要求通过教育部令的形式推行,便于操作、便于监督,有利于法律更好地实施。”教育部政策法规司副司长王大泉告诉记者,《规定》是教育部为具体落实未保法中学校保护章节和有关条目专门制定的,预计将于6月1日发布。

 

“《规定》出台后,将和教育部此前出台《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形成互补。”王大泉表示,下一步计划在教育系统内开展大规模相关培训,让校长们、老师们了解自己的行为边界、职权来源,掌握教育教学活动的规则要求等。

 

王大泉透露,《规定》进一步明确了学校和老师的义务和责任,曾担心学校会有意见。但在起草过程中通过调研发现,广大校长、老师们对加强保护的认同程度较高,坚定了出台《规定》的信心。“教育系统要自我加压,给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环境。”

 

此外王大泉透露,教育部将牵头制定学校法治副校长的聘任管理办法,进一步明确检察官、法官、公安干警等专业人士担任法治副校长的程序、标准等,争取为每个学校配备法治副校长。

 

在法治教育方面,王大泉指出,除了建设校外法治基地外,还可以考虑与其他部门共同开发法治教育课程,推动法治教育在中小学校多元化开展。

 

《规定》正式稿将消除“不公布排名”歧义

 

今年4月,《规定》曾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并引起公众关注。其中,征求意见稿中“学校不得公开学生个人的考试成绩、名次”一条引发热烈讨论,公众对此作出不同解读。

 

“有人将其理解为‘不排名’,实际上这样理解是有误的。”王大泉对此作出回应和进一步解释:不公布名次不等于不排名、不给成绩,而是说成绩是孩子的隐私,孩子和家长有权利知道自己的成绩及名次,但学校不能随便让其他人知道。”

 

记者获悉,基于此,《规定》在正式文本对此作出修改:“学生的考试成绩、名次等学业信息,学校应当便利学生本人和家长知晓,但不得公开。”王大泉指出,这样就消除了歧义,也是对公众意见的一个回应。

 

再比如,征求意见稿中另一条引起广泛赞同的内容为,对教职工与学生发生恋爱关系的行为,学校应当采取必要措施预防并制止。记者了解到,该项内容在《规定》正式文本中得以保留。


新京报记者 冯琪 编辑 缪晨霞 校对 陈荻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