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话时结结巴巴,总是重复出现某些字、词,有时还会不停地眨眼……面对孩子的这些表现,不少家长认为这是孩子淘气的表现并加以训斥。然而,这种对口吃错误的认识往往会使孩子的病情加重,甚至带来心理问题。


口吃,俗称“结巴”,是一种言语节奏的紊乱及流利性障碍者因不自主的声音重复,延长或中断无法表达清楚自己所想表达的内容。儿童口吃一般常见于2岁左右语言慢慢发展阶段以及幼儿期。


今天是六一儿童节,北京儿童医院顺义妇儿医院儿童早期综合发展中心邵伊杨提醒,家长对于孩子口吃应该有一个正确的认知,这样不仅能有效预防口吃,还能对有口吃征象的患儿早发现并及早干预。


邵伊杨表示,儿童口吃可分为三级预防。

 

一级预防是指在日常生活中,防止孩子进行能诱发口吃的特殊行为,避免孩子经历特殊场景,防止孩子产生过度的心理刺激而导致口吃行为。

 

二级预防指对于长期暴露在口吃诱因的孩子,存在特殊行为经历,如模仿口吃患儿;特殊场景经历,如受辱、惊吓、惊喜等,应密切留意孩子的语言行为特征,若发现孩子口吃症状,要立即记录最初发现时间,出现哪些口吃症状及口吃相关情况,并尽早与口吃专业人士进行联系,做到早发现,早干预。

 

三级预防指针对已发生口吃的孩子,采取综合治疗措施,以预防口吃程度进一步发展,除接受专业人士的训练,还要正确、恰当地给予家庭指导。

 

邵伊杨建议,家长与孩子交流时,尽量减慢语速,使孩子口唇和下颌的良好配合,保证患儿有充分思考时间,避免出现重复音和拖音现象;减少提问问题数量,尽量把提问式语句改为陈述句与口吃孩子进行交流,与孩子交流尽量使用简短句,保持语言流畅性。

 

“在语言交流内容方面,家长可经常与孩子谈论当时发生的事情。在陪孩子看图书或讲故事时,避免采用‘合上书考试’方式,应该让孩子看图画进行会话交流,如图画命名、描述图画特征、评论图画内容等。”邵伊杨特别强调,在倾听与关注方面,应该集中注意力来听孩子说话,尽量注视孩子眼睛,这样孩子语言流畅性会增加。

 

新京报记者 张兆慧

校对 刘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