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所处的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5000米以上的地表占46%,而海拔3500米以下的地表占8%,这些海拔较低区域基本是河谷地带。西藏的富庶繁华都在这8%的河谷当中。西藏的河谷,主要集中在喜马拉雅五条沟:亚东沟、吉隆沟、陈塘沟、嘎玛沟、樟木沟。现有的地学、气候学、社会学等方面证据表明,喜马拉雅山的五条沟,是喜马拉雅山拥抱的富饶的田园,更是世外桃源。

正如植物学者、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植物学博士、西南林业大学讲师徐波所说,多年以来的生物学调查表明,五条沟具有极高的物种多样性。在季风气候、复杂的地质历史、多变的山地生态环境等多重因素影响下,五条沟孕育了极为丰富的物种多样性,吸引了无数中外学者,来来往往,为之疯狂。然而,系统的生物类影像调查在他们之前还没有人做过,所以,这项工作是具有开创性的。

由西藏生物影像保护(TBIC)创始人、西藏户外协会原执行会长、摄影家、探险家罗浩主编的《世界之巅 西藏珠穆朗玛峰生物多样性观测手册》,是他与TBIC(西藏生物多样性保护机构)近年来在西藏珠穆朗玛峰地区生物影像调查的成果汇集。


书中首次针对喜马拉雅山脉北坡核心区的绒布沟、嘎玛沟、吉隆、亚东、错那的生物多样性系统调查成果之汇集,所涉及的考察范围涵盖了海拔1000~6200米的巨大落差。从动植物的生存现状、形态特征、地理分布、保护信息等诸多方面,充分而生动地展示了珠穆朗玛峰地区的主要动植物资源。《世界之巅 西藏珠穆朗玛峰生物多样性观测手册》一书共计收录455种西藏珍稀物种,其中中国新纪录、中国影像新纪录就达12种之多,包括绿绒蒿新种6种,以及从未在中国被记录到的亚洲胡狼等。本文特别选择了该书中涉及植物的部分图文资料,呈现了珠穆朗玛峰以及周边地区生动鲜活的生物多样性。


以下内容经北京出版社授权节选自《世界之巅:西藏珠穆朗玛峰生物多样性观测手册》,标题为摘编者所取。

原文作者丨余天一 等

摘编丨安也

《世界之巅:西藏珠穆朗玛峰生物多样性观测手册》,罗浩 编,北京出版社,2021年6月。


我第一次来到朝思暮想的西藏,就是这一次喜马拉雅动植物影像调查。我们从拉萨河河谷到雅鲁藏布江河谷再到年楚河河谷,一路上从宽广而平缓的河滩,到干燥而荒芜的石漠,再到崎岖而高耸的山峰,沿途景物都是我第一次见到,但是我心中向往的雪山与森林还迟迟没有出现。


过了不知多久,我终于看到了远方的雪山,和雪山下一眼望不尽的沙地。坐在车里,罗浩老师说,那一片宽广的平地竟然是一个大湖的湖床——多庆错,在丰水期会蓄满水;湖后面的雪山是海拔 7000余米的卓木拉日雪山,雪山背后就是不丹,而绕过雪山就是神秘的亚东沟。干涸的大湖上,狂暴的风卷着雨水和沙砾擦过地面,我向雪山的方向望去,发现雪山背后的云雾正像潮水一样涌向山峰之间低洼的垭口,那是来自遥远印度洋的水汽,正在试图翻过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山脉;它们虽成功翻越了高峰,却在垭口不远处就逐渐消散。雪山的这一侧,依然是干燥的沙地,只有最耐干旱的植物可以在这样的极端环境中存活;而垭口的另一侧,就是云雾终年笼罩的潮湿山麓。


西藏大部分地区都在喜马拉雅山脉北侧,气候以高寒荒漠或干暖河谷气候为主,物种虽然特殊,却并不丰富。但是喜马拉雅山脉被河流深深地切开了几条沟,水汽沿着沟谷弥漫上升,创造了和周遭完全不同的气候,很多亚热带甚至热带植物得以沿着水汽创造的暖湿环境生长到海拔更高的地方;从山峰到河谷的巨大海拔落差带来的温度和湿度变化,使得这里的植物群落极为多变,物种也极为丰富;而沟谷之间的高山作为天然屏障又形成了地理隔离,使得植物物种在这里剧烈分化,出现了很多狭域分布物种;种种原因使得喜马拉雅山脉中的沟谷成为了整个西藏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也成为了全中国最吸引我的植物圣地。


此时我们向亚东沟望去,发现连道路也被云海所掩盖;从帕里镇继续坐车向前,一翻过高原面来到河谷中,就看到水汽扑面而来,黄褐色的荒漠变成了绿意盎然的草甸和杜鹃灌丛,云海在这里化作绵绵细雨,让每一棵植物的每一个叶片上都挂满了水珠。随着海拔的下降,植物的种类组成也在迅速变化,漫山遍野的粉色的刚毛杜鹃(Rhododendron setosum)逐渐被黄色的鳞腺杜鹃(Rhododendron lepidotum)和金露梅(Potentilla fruticosa)取代,大型草本植物如锥花绿绒蒿(Meconopsis paniculata)和杂色钟报春(Primula alpicola)也开始出现。这些壮硕的花朵、巨大的草本植物和高原面上的矮小草本相比,好像来自不同的星球,它们的出现让我忽然意识到,我已经来到了西藏植物物种最奇特的地方了。


随着海拔继续下降,能感觉到车外的温度快速上升,此时大型针叶树如亚东冷杉(Abies densa)、怒江红杉(Larix speciosa),小乔木如云南沙棘(Hippopha  rhamnoides  subsp. yunnanensis)、尼泊尔黄花木(Piptanthus nepalensis)、大叶蔷薇(Rosa macrophylla)等更多的木本植物成为了山地中的主要优势种,喜阴湿环境的草本如槽茎凤仙花(Impatiens sulcata)、滇藏掌叶报春(Primula geraniifolia)、糙伏毛点地梅(Androsace  strigillosa)和铃铛子(Anisodus luridus)也借着树荫在林下生长蔓延。来自印度洋的水汽同时也把更多喜马拉雅南坡的物种带到了这里,仔细寻找可以发现一些全国只有亚东能见到的植物,比如亚东黄耆(Astragalus yatungensis)、亚东灯台报春(Primula  smithiana)等等。


最后,在较高海拔的森林和草甸的交界处,我们还发现了大量兰科物种,仅仅在100平方米的范围内就发现了9种兰科植物,这样的兰科物种多样性在全世界都是首屈一指的;其中还有一种杓兰属物种高山杓兰(Cypripedium himalaicum)是亚东新记录,这种杓兰也是中国最不容易见到的杓兰属物种之一,在中国仅有西藏吉隆和山南有历史分布记录。


从亚东回到高原面以后,我们从喜马拉雅山脉的东部来到了中部,来到了一个更为神秘的沟谷——吉隆沟。吉隆沟的狭长河谷绵延几十公里,把我们从海拔5000余米的孔塘拉姆山口带入了海拔仅2800余米的吉隆镇。由于从山口到吉隆镇的路程很远,我们只是从山口匆匆看了一眼对面雪山的山尖,就一路向下不再停留,抵达已经是半夜了;到了第二天早上一醒来,才发现自己已经身处于绿意葱茏的温暖河谷之中了,两边皆是高耸入云的陡峭山崖。

沿着河谷继续往低海拔走甚至能看到亚热带雨林的植物物种,比如大戟属的霸王鞭(Euphorbia royleana)。吉隆沟的植物调查比亚东沟更为欠缺,所以这里依然还能发现很多新记录物种,甚至新物种。在吉隆藏布峡谷的悬崖边,时常可以见到喜马拉雅南坡的特色植物夏须草(Theropogon pallidus),而林下和河谷边生长的一种象牙参,是中国新记录紫花象牙参(Roscoea purpurea)。在吉隆沟附近海拔4000余米的高山灌丛中,我们终于见到了全中国最神秘的绿绒蒿——吉隆绿绒蒿(Meconopsis pinnatifolia),这是难得的由中国植物学家发表的绿绒蒿属植物,分布极为狭窄,很长一段时间以来都没有彩色照片记录。


英国的植物猎人在百年前就开始了对亚东的植物调查,这里很多植物在那时就被引种到了英国和整个西欧,由于西欧的气候和喜马拉雅河谷的气候非常相似,来自亚东的很多高山植物逐渐成为了欧洲国家最常见的园艺花卉,所以欧洲人对于它们甚至比我们还要熟悉得多。在我离开西藏赴往英国皇家植物园邱园求学的一年里,经常能看到来自亚东的园艺植物,比如卷耳状石头花(Gypsophila cerastioides)、宽托叶老鹳草(Geranium wallichianum)、匍茎点地梅( Androsace sarmentosa)等等。


而中国的植物学家对亚东的植物调查也在 1951年就开始了,随后的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1973—1976)又对亚东和吉隆进行了更详细的调查,但是作为西藏物种多样性最丰富也最特殊的地区,历史的迷雾也像终年弥漫在这里的水汽一样,笼罩在喜马拉雅沟谷的植物之上。根据早期调查采集的标本发表的新物种,很多都再也没能被发现过;我们在这次对喜马拉雅最高的山峰和最深的沟谷的调查中,依然发现了数个当地甚至西藏的新记录物种,经过具体类群专家的鉴定,还发现了几个待发表的未描述新物种。


喜马拉雅的高山与深谷,依然蕴藏着无穷的宝藏,这里的风景在世间独一无二,壮丽又变化无穷,而这里的植物物种,也随着喜马拉雅山脉的隆起和河流的切割,变得独特而多样。这里也是世界上植物调查最少的地区之一,很多高山与深谷还未有多少人类踏足,相信将来我们还会在这个物种多样性宝库中找到更多神奇的生命。

 

吉隆绿绒蒿 Meconopsis pinnatifolia 罂粟科 绿绒蒿属


一次结实多年生草本。高60~100厘米。茎粗壮,具纵条纹,疏被黄褐色、具多短分枝的刚毛。基生叶披针形,先端钝,近基部羽状深裂,裂片披针状长圆形,疏离,近顶端羽状浅裂,两面及边缘疏被黄褐色、具多短分枝的刚毛。花数朵,生于茎上部叶腋内,最上部花无苞片。花瓣4,宽倒卵形,先端平截,具不规则的细齿,紫红色。子房近球形,密被黄褐色,具多短分枝的刚毛,花柱圆柱形,基部扩大成盘并盖于子房上,盘边缘深裂,裂片浅三角形,柱头长5~8毫米。幼果长圆形,两端平截,密被毛。花果期6—9月。生长于海拔3500~4200米的山坡岩石隙。在我国分布于西藏南部(吉隆、聂拉木)。模式标本采自吉隆。

 

多刺绿绒蒿 Meconopsis horridula subsp. Horridula 罂粟科 绿绒蒿属


一次或多次结实多年生草本。全体被黄褐色或淡黄色、坚硬而平展的刺。叶全部基生,叶片披针形,全缘或呈波状,两面被黄褐色或淡黄色平展的刺。花葶5~12,或更多,长5~20厘米,坚硬,绿色或蓝灰色,密被黄褐色平展的刺。花单生于花葶上,半下垂。萼片外面被刺。花瓣5~8,有时4,宽倒卵形,蓝紫色。花丝丝状,色比花瓣深,花药长圆形,稍旋扭。子房圆椎形,被黄褐色平伸或斜展的刺,花柱长6~7毫米。柱头圆椎状。蒴果倒卵形或椭圆状长圆形,稀宽卵形,被锈色或黄褐色、平展或反曲的刺。种子肾形,种皮具窗格状网纹。花果期6—9月。生长于海拔3600~5100米的草坡。在我国分布于甘肃西部、青海东部至南部、四川西部、西藏。模式标本采自印度。


一次结实多年生草本。植株高80厘米以下。被黄褐色或锈色的刺状毛。叶互生,长圆状披针形,规则的羽状浅裂,裂片前端圆形。花总状,花瓣4,青紫色至白色。花果期7—8月。生长于海拔3900~4500米的山坡灌丛草地或石缝中。在我国,目前仅发现于西藏自治区错那县。模式标本采自印度。


幸福绿绒蒿(中国新记录) Meconopsis gakyidiana 罂粟科 绿绒蒿属

多年生草本。花梗直立,粗壮,被软刺毛,高 1.2米以下。叶基生,为披针形至披针状长圆形,边缘具疏离不规则锯齿。花生长于最上部轮生状叶腋上,一般朝下开放,碗形或半球形。花瓣一般由紫色渐变蓝色,偶有暗红色。花瓣 4片。花柱短。花期 6—7月。在我国目前仅发现分布于西藏错那。模式标本采自不丹东部。


绒辖绿绒蒿(中国新记录) Meconopsis dhwojii 罂粟科 绿绒蒿属

一次结实多年生大型草本。高150厘米左右。基生叶,羽状全裂。长刚毛基部黑色或茶褐色。花多数,花柄长伸,集中于圆锥花序的底部开放,花瓣4,碗形。花期6—8月。在我国分布于西藏定日。模式标本采自尼泊尔中东部山区。


谢氏绿绒蒿 (中国首次记录) Meconopsis sherriffii 罂粟科 绿绒蒿属


多次结实多年生草本。植株高50厘米以下,密生长刚毛。地下根茎顶部分杈支撑植株。叶基生,卵状椭圆形或倒披针形,全缘。花朵开放于轮生苞叶的花茎前端,一茎一花,花瓣6~8,鲜明的粉红色。花期7—8月。在我国分布于西藏南部。模式标本采自西藏山南地区。

 

刚毛杜鹃 Rhododendron setosum 杜鹃花科 杜鹃属


常绿小灌木,直立,高10~30厘米。幼枝被开展的脱落性刚毛,并密被微柔毛和鳞片;叶革质,卵形、椭圆形、长圆形至倒卵形。花序顶生,伞形,具1~3花;花冠宽漏斗状,紫红色,花管较裂片稍短,内面被短柔毛,裂片开展,无毛及鳞片。蒴果长约5~6毫米,长圆状卵形,密被鳞片,为宿存萼包被。花期4—5月,果期7—9月。生长于海拔3500~4800米的高山草坡、草甸、山坡灌丛、灌丛草地及杜鹃灌丛中。在我国分布于西藏东南部及南部。

滇藏掌叶报春 Primula geraniifolia 报春花科 报春花属


多年生草本。根状茎稍纤细,具多数须根。叶2~4枚丛生,有时自叶腋生出匍匐枝;叶片轮廓圆形,直径3~8厘米,基部深心形,边缘掌状7~9裂。花葶高10~30厘米,被毛同叶柄,但较稀疏;伞形花序3~12花,顶生或偶有第二轮花序出现;花冠深粉红色至紫色。蒴果长圆形,约与花萼等长。花期6—7月,果期7月。生长于海拔3000~4000米的林缘和灌丛中。分布于我国西藏和云南西北部。

 

高山杓兰 Cypripedium himalaicum 兰科 杓兰属


植株高25~28厘米,具较细长的根状茎。茎直立,疏被短柔毛,基部具数枚鞘,鞘上方具3枚叶。叶片长圆状椭圆形至宽椭圆形,上面疏被短柔毛或近无毛,背面无毛或脉上稍被毛,边缘具缘毛。花序顶生,具1花;花序柄多少被短柔毛,尤其在上部;花芳香,底色为淡绿黄色,有密集的紫褐色或红褐色纵条纹。花期6—7 月。生长于海拔3600~4000 米的林间草地、林缘或开旷多石山坡上。在我国分布于西藏南部至东南部。

 

西藏杓兰 Cypripedium tibeticum 兰科 杓兰属


植株高15~35厘米,具粗壮、较短的根状茎。茎直立,无毛或上部近节处被短柔毛。叶片椭圆形、卵状椭圆形或宽椭圆形,无毛或疏被微柔毛,边缘具细缘毛。花序顶生,具1花;花苞片叶状,椭圆形至卵状披针形;花大,俯垂,紫色、紫红色或暗栗色,通常有淡绿黄色的斑纹,花瓣上的纹理尤其清晰,唇瓣的囊口周围有白色或浅色的圈。花期5—8月。生长于海拔2300~4200米的透光林下、林缘、灌木坡地、草坡或乱石地上。在我国分布于甘肃南部、四川西部、贵州西部、云南西部和西藏东部至南部。不丹、印度也有分布。

 

白缘角盘兰(中国新记录) Herminium albomarginatum 兰科 角盘兰属


块茎小草本,植株10~14厘米高。块茎球状,长0.6~1.4 厘米,宽0.7~1.3厘米。茎长6.5~11厘米,一般具有2枚叶,叶鞘管状,卵形,先端钝,长2~3.5厘米,宽0.6~0.7厘米。叶交错而生,圆形至椭圆形,基部钝圆并且形成鞘,叶长3~5厘米,宽1.3~2.4厘米。花序具5~20朵花,花序轴长1~3厘米,花的苞片披针形,长1~2厘米,宽0.3~0.4厘米,上部苞片三角形,长1~1.5毫米。花白色,萼片绿色具白色边缘,子房4~6毫米,无梗,具喙。上萼片宽椭圆形至卵形,先端钝, 长4毫米,宽2.5毫米,侧萼片椭圆形至卵形,先端钝,长4毫米,宽3毫米。花瓣近圆形,先端凹,长2毫米,宽1毫米。唇瓣3裂,长2毫米,宽1毫米,侧裂片长圆形,中裂片长圆形,先端钝,矩圆柱状,长2毫米。合蕊柱1.5 毫米长,花粉团棍棒状椭圆形,1~1.2毫米,蕊喙三角形,柱头枕状。


菱叶大黄 Rheum rhomboideum 蓼科 大黄属


铺地矮小草本,无茎,根直径达5厘米。叶基生,叶片近革质,菱形、菱状卵形或菱状椭圆形,最宽部分在中部或偏下,全缘,基出脉多为5条,叶上面光滑无毛,下面被乳突毛;叶柄短于叶片,近半圆柱状,具乳突或无毛。花葶常较多,自根状茎顶端生出,通常短于叶,下部光滑或被短毛,穗状的总状花序;花红紫色,花被片窄矩圆状椭圆形。花期6—7月,果期8—9月。生长于海拔4700~5400 米的山坡草地或河滩草地。在我国分布于西藏中部到东部。


塔黄 Rheum nobile 蓼科 大黄属


高大草本,高1~2米,根状茎及根长而粗壮。茎单生不分枝,粗壮挺直,光滑无毛,具细纵棱。基生叶数片,呈莲座状,具多数茎生叶及大型叶状圆形,近革质,基出脉5~7条,叶上面光滑无毛,下面无毛或有时在脉上具稀疏短毛。花序分枝腋生,常5~8枝成丛,总状;花5~9朵簇生;花被片6片或较少,黄绿色。果实宽卵形或卵形,深褐色。种子心状卵形,黑褐色。花期6—7月,果期9月。生长于海拔4000~4800米的高山石滩及湿草地。在我国,分布于西藏东南部及云南西北部。


雪兔子 Saussurea gossipiphora 菊科 风毛菊属


多年生一次结实有茎草本。茎直立,高达30厘米,被稠密的白色或黄褐色的厚棉毛,基部被褐色残存的叶柄。下部叶线状长圆形或长椭圆形,边缘有尖齿或浅齿,两面无毛或幼时下面有长棉毛;上部茎叶渐小;最上部茎叶苞叶状,线状披针形。头状花序无小花梗,多数在茎端密集成直径为7~10厘米的半球状的总花序。瘦果黑色。花果期7—9月。生长于海拔4500~5000米的高山流石滩、山坡岩缝中、山顶沙石地。在我国分布于云南、西藏。


三指雪兔子 Saussurea tridactyla 菊科 风毛菊属

多年生多次结实有茎草本。根黑褐色,细长,垂直直伸。茎高8~15厘米,密被白色或带褐色的长棉毛,基部被残存的褐色叶柄。叶密集,全部叶两面同色,白色或灰白色,密被稠密的棉毛。头状花序多数,无小花梗,在茎端集成半球形的、直径4~5.5厘米的总花序,总花序为白色棉毛所覆盖。小花紫红色,长1 厘米。花果期8—9 月。生长于海拔4300~5300 米的高山流石滩、山顶碎石间、山坡草地。在我国,分布于西藏(亚东、浪卡子、加查、朗县、错那、八宿)。


作者丨余天一 等

摘编丨安也

编辑丨罗东

导语部分校对丨卢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