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北京同仁医院心血管科、眼科、耳鼻喉科等科室的医护人员20余人,来到甘肃省庆阳市环县人民医院进行义诊。

 

这一次,他们可以从庆阳直接乘高铁去环县,单程只要半个小时。而在去年底之前,只能坐着大巴车走在国道上,花费的时间是现在的6倍之多。

 

这趟线路,同仁医院“耳聪目明守初心”公益医疗团队走了7次,给这个位于黄土高原上曾经的国家级贫困县的先心病患者、白内障老人带来希望和光明。

 

2015年以来,同仁医院已经有数百名医护人员来到环县,累计免费完成白内障手术821例,儿童视力筛查194例,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义诊245人,带着58名经过筛查的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到北京完成了手术。


“把这孩子加进名单里”


张登奇对2015年那个揪心的夏天记忆犹新。那年最热的时候,他和爱人抱着当时四个多月的女儿佳佳(化名)从打工地内蒙古鄂尔多斯回到了甘肃庆阳环县的老家。唯一的目的是找亲戚借钱给孩子看病。

 

第一眼看到佳佳的人都能觉出她的不对劲——一直是紫色的嘴唇,哭闹起来脸憋得通红,连哭声都仿佛被压低了,颤抖、细弱。张登奇记得,女儿出生在春天,但直到夏天几乎都在持续不断地感冒,“没有抵抗力。”

 

佳佳被不止一家医院诊断为:先天性心脏病(以下简称先心病)中的法洛四联症,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心血管畸形,大约每2000个新生儿中就有一例。医生的建议也很一致:“需要手术,而且得去大医院手术。”“不做手术有生命危险。”

 

张登奇打听过,做这个手术“要大几万”,那时候他在鄂尔多斯打工跑运输,妻子没有工作在家照顾两个孩子,这笔钱对张登奇来说是个“大数目”。他听说北京医院的专家到环县人民医院坐诊,可以为严重的先心病患者免费手术,他带着佳佳赶过去才知道北京专家已经离开,只能通过当地医生帮忙联系北京。

 

“把这孩子加进名单里。”电话那头,是北京同仁医院心血管中心副主任袁彪。

 

2015年,北京同仁医院医疗团队与甘肃庆阳市环县建立了对口帮扶关系,“耳聪目明守初心”健康公益行动当年夏天落地环县。袁彪作为第一批义诊医生,对当地先心病患者进行筛查,并在后来为20个孩子在北京做了手术。


5月18日,北京同仁医院心血管中心副主任袁彪在为6年前做先心病手术的佳佳复查。新京报记者 张静姝 摄

 

“她应该亲自感谢救命恩人”


518日,袁彪在环县人民医院坐诊,面前的小女孩看着有些陌生,但看到她胸口的手术疤痕后,袁彪想起来了,“那个后加(到名单)的孩子,法四(法洛四联症简称)很严重的当时。”听诊、彩超检查后,袁彪轻轻拉了一下佳佳的马尾辫说,“多棒,做手术时还那么小,现在都要上学了。”

 

2015年后,袁彪每年都会来环县人民医院“找人”,至今已累计为200多人进行过筛查诊断,为58名和佳佳一样的先心病患者在北京做了手术,他们中多数是孩子。

 

这是张登奇第一次带佳佳找袁彪复查。手术后,佳佳像普通小孩一样长大,今年6岁的她性格外向,热爱跳舞,喜欢跆拳道,是幼儿园的文艺骨干。

 

张登奇想知道,“能给她报个舞蹈班吗?”“没问题”,袁彪指了指B超仪屏幕,“恢复得很好,她现在和正常孩子一样,你放心,只要孩子没觉得不舒服,跑跑跳跳都没问题。”

 

“那跆拳道呢?”张登奇追问,诊室里有人被逗乐。这位紧张的父亲再次获得袁彪肯定的回答后,才拉起孩子的手,再三道谢。

 

“嘴太笨了,不知怎么去感谢。”张登奇说,这次他特意带着佳佳开车八九个小时从鄂尔多斯回到环县,除了复查,更想让孩子亲自来感谢这位救命恩人。张登奇反复对佳佳念叨着,“就是这位医生,给你做的手术,是救命的手术。”

 

一上午的问诊时间里,袁彪登记了两名患儿的信息,这与往年相比数量有所减少。“是好消息”,袁彪觉得,这意味着,患者人数在连续数年的手术扶持后逐渐减少,或是更多患者有能力在医保扶持下尽早接受手术。


5月18日,北京同仁医院眼科专家、北京市眼科研究所副所长胡爱莲在环县人民医院为患者义诊。新京报记者 张静姝 摄


一人一天做了48台白内障复明术


518日,环县人民医院住院部5层手术室中,北京同仁医院眼科副主任医师董喆和同事早早换好了无菌服,手术刀、镊子、无菌手套以及人工晶体被摆放在移动推车上,调位钩注吸手柄调节到顺手的位置,他们正在用最短的时间熟悉这间新手术室的环境。

 

上午九点,患者陆续进入手术室,他们大多是老人。

 

董喆坐在手术床床头,头灯和放大设备对准患者眼部,人工晶体注吸“嘶,嘶”持续了一分多钟。“向左,向左看。”“闭上眼睛,好了。”“起身吧,老人家,做完了。”伴随着身后手术器械高温消毒锅工作的声音,董喆向老人们发出一些简单的指令。

 

多数老人听不懂普通话,或是由于耳背,对董喆的指令有迟疑。一旁的本地医生靠近老人耳边,再次提高音量“翻译”几句。一台手术,从老人躺到手术台上到做完,不过十几分钟。

 

手术室内,两张手术床相隔不到两米,董喆坐着带轮座椅,一台手术完毕后,她放下手臂轻甩两下作为休息,紧接着两脚蹬地,“滑行”到另外一台手术床边上。

|

“别紧张,一会儿就好了,不疼。”她对已经在手术床上做好准备的另一位老人说。

 

518日这天,她一个人在这间手术室完成了48台手术。

 

有位老人离开时双手作揖,嘴里一直在念叨着,“谢谢,谢谢。”刚刚手术完毕的右眼还蒙着纱布,他走路有些蹒跚。扶着老人的护士在他眼前晃着手臂,提高了音量说着,“不用谢,不用谢爷爷,没事儿的,没事儿。”


5月18日,北京同仁医院眼科副主任医师董喆在为患者进行白内障复明手术。新京报记者 张静姝 摄

 

复明后一定要看一眼做手术的医生


519日,新京报记者再次在环县人民医院眼科门诊见到了这位老人,他叫马彦华,今年87岁,同样在前一日做了白内障手术的还有他老伴——今年89岁的常桂英。拆除纱布后,看着眼前晃着手臂的医生,他反复念叨着“亮地很、亮地很”。

 

老人的女儿说,父母生活在农村,早在五六年前就已经看不清了,但在老人们的观念中,看不见是年迈体衰的必然,况且年岁已大,没有想过要治疗,直至后来完全看不见了。

 

“手术对象基本上都是成熟期白内障患者。”董喆说,所谓成熟期,就是患者患病程度已经很深,视力接近全盲,对日常生活影响严重。她介绍,这样的情况目前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已经很少见了,随着白内障手术的普及,大部分患者会在患病初期就通过手术解决问题。

 

但在环县,她看到了太多需要帮助的老人,“其中很多还是双眼白内障,已经很难自主生活了。”自2015年以来,北京同仁医院已累计为环县821名贫困白内障患者免费进行了复明手术。

 

人头攒动的诊室里,复查完的患者陈亚妮盯着每一位穿白大褂的医生看,她在找人,“想看看给我做手术的医生。”

 

大约五六年前,陈亚妮开始觉得视力下降,后来越来越严重,“就像馒头蒸熟后腾起的那股雾气。”因为看不清,她干家务前需要用手先试探着摸一下,更是告别了针线活,“没有看清过自己的小孙子。”提到这事陈亚妮忍不住哭了,她的双手要比双眼更清楚孩子的模样。

 

陈亚妮说,家里经济条件不好,她迟迟没有做手术,直到听说有义诊,她排着队等到了机会。

 

519日,术后第二天,揭开纱布的一瞬,她和马彦华一样用“亮”来形容眼前看到的光景,“我没有想到会这么清楚,都看见了,太清楚了。”陈亚妮找到了董喆,“做手术时看不到脸,现在可算看清了。”


5月19日复诊时,前一日做完白内障手术的陈亚妮找到为她做手术的董喆医生合影。新京报记者 张静姝 摄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手术室里,除了北京同仁医院的医护人员和患者外,环县人民医院眼科的医护人员也在现场,一边辅助,一边学习经验。

 

环县人民医院眼科主任徐正彪说,在北京同仁医院对口帮扶之前,整个医院的耳鼻喉科总共只有3名医生,缺设备、少技术,只能做基础诊断,相应地,病人也在减少,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徐正彪告诉记者,县城及周边村里的患者要看病或做手术,只能去邻近的西安、银川等大城市,最起码也要到庆阳市。在高铁未通车之前,看病的难度显而易见,也正因此,不致命的眼疾成了农村老人们不甚在意也没法在意的一种病。

 

帮扶建立后,北京同仁医院医疗队除了到环县做手术外,徐正彪和其他3位同事也得到了去北京同仁医院进修学习的机会,一名眼科医生、两名验光师、一名眼科护理人员,成为如今环县人民医院眼科的骨干力量。

 

硬件上,北京同仁医院捐赠了眼底照相机、眼底造影机、B超机、显微镜等设备,还帮助环县人民医院筹备了手术室。徐正彪说,2019年年底开始,他们自己也可以做白内障复明手术了。

 

“靠我们,白内障患者手术是做不完的。”董喆说,白内障患者越来越多,“白内障复明手术是目前普及程度很高的一种手术,看上去用时短、难度小,但实际并非如此,它是一个内眼手术,需要非常严格的规范,要做得严谨。”这也是手术过程中董喆在不断指导当地医生的关键内容。

 

董喆上一次到环县是2017年,时隔4年她能感受到徐正彪他们的变化,这让她觉得比一天做完了48台手术更有成就感,“教给他们怎么做,这才有更深远的意义。”

 

 

新京报记者 张静姝

编辑 刘倩

校对 薛京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