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京奥运会开幕倒计时50天纪念日。图/新华社


东京奥运会及残奥会期间,一共将举行878场颁奖仪式。作为颁奖仪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东京奥运会及残奥会领奖台、颁奖音乐、颁奖仪式服装及奖牌托盘昨天在东京有明体育馆正式发布。


东京奥组委主席桥本圣子致辞时表示,当运动员们在全球观众的注视下登上最高领奖台时,她衷心希望那一刻能真正体现当下举办奥运会的意义所在。


领奖台

首次由可再生塑料制成


出于“为了地球和人类,一起做得更好”的理念,东京奥运会及残奥会领奖台均由回收的可再生塑料制成,这在奥运会历史上还是首次。


据东京奥组委公布的数字,领奖台制作项目一共回收了24.5吨可再生塑料,相当于40万个洗衣液瓶子,这些塑料一共被制成98个领奖台。领奖台每一块组成重量仅为1.5公斤,且会根据光照的强弱度而看起来有所不同。


镶嵌在领奖台上的奥运五环标志同样由回收材料制成,所使用的铝来自东日本大地震之后在灾区搭建的临时住宅。


领奖台设计者为野老朝雄,他同时也是东京奥运会及残奥会会徽的设计者,领奖台的方格图纹设计灵感也源自会徽设计,“方格图纹是会徽的主要构成元素,通过对三种形状不同的四角变化组合,获得各种不同的形状和式样。”


野老朝雄称,设计领奖台时第一考虑的是要设计能够留存下来而不是用完就丢掉的作品,这些领奖台奥运会后会成为纪念品。


东京奥运会期间,将举行339次颁奖仪式,残奥会期间为539次,合计878次。


东京奥运会领奖台亮相。图/新华社


颁奖音乐

没有使用日本独有元素


背景音乐是颁奖仪式上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渲染氛围的作用。东京奥运会及残奥会颁奖仪式上的背景音乐由日本知名作曲家佐藤直纪创作,他曾经为《幸福的三丁目》、《哆啦A梦:伴我同行》等多部电影配乐,也是正在热播的大河剧《势冲青天》的作曲。


佐藤直纪介绍,颁奖背景音乐去年9月开始录制,一共有超过250人参与。谈及创作灵感时,佐藤直纪称,这是一次很好的将音乐和运动结合的机会。创作前,佐藤直纪听了往届很多奥运会颁奖仪式上使用的曲子,很多作品都采用了能够代表主办国特色的乐器和旋律,但他在创作过程中并没有使用任何一种日本独有的音乐元素。


“颁奖仪式面向世界各地的运动员,他们有多样的文化和语言背景。我觉得如果音乐中日本元素太强的话,可能会干扰颁奖仪式的氛围。”佐藤直纪不希望运动员在听到音乐时有违和感,所以特意避开了日本元素,也没有曲名。


出席发布仪式的日本残奥会5金得主河合纯一称,听到颁奖音乐后,鸡皮疙瘩都起来了,“我虽然已经退役了,也没有机会再登上领奖台,但听到这个音乐马上让我想到了站上领奖台的时刻,那些时刻改变了我的一生。”


东京奥运会颁奖服装和颁奖托盘。图/新华社


颁奖服装

采用冷感技术缓解炎热


负责颁奖仪式司仪服装设计的是日本新锐设计师山口壮大,他在和服及日本传统服装的基础上进行改革,确定了“礼服新风尚”的基调。整套服装以蓝色为基调,夹克为男女通用,有裤装和连衣裙两种。


“日本和西方的服装设计理念很不一样,西式服装设计注重与人体肌肉的契合,样式更贴近人体曲线,更为贴合以及实用。日本服装设计考虑更多的是骨架,从肩膀开始到腰部及以下,衣物和人体没有那么贴合。”山口壮大称,他需要做的就是将二者的优点融合起来。


山口壮大认为,服装应该是舒适的,穿着这些服装的人来自各个年龄层和性别,他在设计过程中既要体现日式风格,又要符合场合所需的实用性。


与由回收材料制作的领奖台一样,东京奥运会及残奥会颁奖仪式司仪服装布料同样来自回收纤维。面料出自埼玉县饭能市,在岩手县花卷市缝制,衣带则由京都府宇治市的匠人负责。此外,布料还采用冷感技术,以帮助穿着者缓解东京夏季炎热的气候。


东京奥组委同时公布了用于盛放奖牌和颁奖花束的托盘设计,托盘由可回收的热塑性聚合物制成,整体呈日式折扇形状,底端是靛蓝色,与颁奖仪式服装相互呼应。


颁奖花束花材主要来自日本大地震重灾区。图/东京奥组委官网


颁奖花束

花材来自日本地震灾区


在公布领奖台、音乐等颁奖要素之前,东京奥组委已经公布了颁奖花束设计方案,花材主要来自宫城县、福岛县、岩手县等东日本大地震重灾区。


颁奖花束是奥运会颁奖仪式的重要部分,早在1912年斯德哥尔摩奥运会时就有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颁奖花束以“中国红”月季为主,辅以火龙珠、假龙头、芒叶等组成。颁奖花束环节一直延续到2012年伦敦奥运会,2016年里约奥运会曾短暂取消,东京奥运会又恢复了这一传统。


东京奥运会及残奥会颁奖花束主花材包括产自福岛县的洋桔梗和玉竹、产自宫城县的向日葵、产自岩手县的龙胆以及产自东京的一叶兰,整束花呈现出明亮的黄色、绿色和紫色。


东京奥运会及残奥会颁奖花束宽17厘米,高28到30厘米,整个奥运会期间将使用约5000束。日本全国花农协会会长野村三郎希望这些鲜花能帮助他们向世界各地的人们表达感激之情,感谢他们对东日本大地震灾区的关心和帮助。


新京报首席记者 孙海光

编辑 王春秋 校对 危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