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生态涵养区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条例》今起施行。就此,北京市生态涵养区高质量发展领到量身定制的法治“保护卡”。

 

条例规定,北京市生态涵养区包括门头沟区、平谷区、怀柔区、密云区、延庆区,以及房山区、昌平区的山区,生态涵养区严控房地产开发建设,严控建设规模。同时,应鼓励和引导生态旅游、精品民宿、森林康养、田园综合体、农村电商、智慧物流、数字经济、科创智能等适宜生态涵养区的新兴业态发展。

 

北京市发改委有关负责人表示,北京通过多年来的努力和实践,生态涵养区坚守功能定位、保持战略定力,始终把守护好绿水青山当作头等大事,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积极成效。为落实好条例,北京将研究制定产业发展“正面清单”及其相关政策措施,明确“支持做什么、怎么做”。

 

生态涵养区是如何强村富民的?近日,新京报记者到多地进行走访,了解相关情况。

  

■ 探访

 

密云金叵罗村

 

成立小米种植合作社 集中打造特色品牌

 

密云区溪翁庄镇金叵罗村北濒密云水库,距密云城区9.3公里,有村民1130户,户籍人口2453人。村域总面积7.83平方公里,现有耕地3000亩,山场7000亩,平原造林1000亩。

 

小米、樱桃等是金叵罗村的特色种植主导产业。近年来,金叵罗村通过田园综合体建设,成功打造了金叵罗小米种植园区1000亩、樱桃园600亩,开发建设了老友季等特色品牌民宿以及农耕体验区、原生态儿童乐园等以田园资源为底色的休闲场所,多次举办开镰节、丰收节等特色主题活动,走出了一条“农旅融合、以农促旅、以旅兴农”的发展道路。

 

密云区溪翁庄镇金叵罗村,金叵罗农场。摄影/新京报记者 徐美慧


溪翁庄镇金叵罗村党支部书记王义江介绍,2013年,本着农民自愿的原则,村里以“每年每亩1000元、每年每亩递增50元”的方式将土地流转至合作社,成立了小米种植专业合作社,发展社员912户,集中打造金叵罗“贡米”品牌。

 

为提升金叵罗“贡米”品牌的影响力,合作社还申请了金叵罗小米的有机认证,并注册了“金叵罗小米”品牌,目前全村的小米种植面积已有1000亩,在整个生产过程中,遵循有机食品的种植、加工、包装、贮藏、运输等标准。据悉,金叵罗小米每年可为村民带来收入约500万元。

 

同时,为提高土地利用效率,金叵罗村还成立了樱桃合作社,发展社员218户,建成樱桃采摘600亩,种植了“红灯笼”“早大果”“那翁”“乌克兰”等樱桃品种。气候条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优势让这里的樱桃个头饱满、口感甜润,每年五六月份,来此采摘樱桃的市民非常多。按照每公斤60元计算,樱桃采摘每年可带来户均收入3万元。

 

“我们一直坚持以生态为第一要素,村里从2012年开始至今,整个村的土地都不用农药和化肥,这是我们的坚守。”王义江说。

 

此外,金叵罗村还通过举办特色节庆活动带动文旅产业发展。该村多年连续举办“金谷开镰节”“丰收节”等特色节庆活动,游客可体验金谷收割比赛,感受原始的农耕收割制作加工小米全过程,观看特色民俗展演、民间手工艺品展示,品尝美食,参加采摘、亲子娱乐等特色活动。据悉,金叵罗村每年吸引来村体验农耕、采摘观光的游客近万人,每年实现农业观光综合收入1200多万元。

 

发展特色民宿 形成乡村旅游特色村

 

特色民宿也是金叵罗村重点发展的产业之一。为打造休闲宜居的乡村旅游环境,2015年,金叵罗村成立了农宅合作社,推动28户闲置农宅户与合作社签订租赁协议,打造出了“老友季”“北井小院”等系列精品“网红”民宿。

 

密云区溪翁庄镇金叵罗村,“老友季”精品民宿。摄影/新京报记者 徐美慧

 

“之所以选在这个村打造一个民宿,是因为这里符合我对田园生活的向往。”老友季精品民宿负责人梁晴介绍说,“这里有大面积的耕作,有樱桃,有谷子地,还有很多的林地和菜地,这里具备了浓郁的农村气息。”

 

梁晴说,自2017年在金叵罗村开了民宿之后,其一直与村里进行各方面的合作,“会慢慢发现,这里真的就是一个‘田园综合体’模式。这里会让很多人觉得来这里是‘过一种生活’,这里既有乡村的美好,又有城市的文化融合在一起。”

 

据了解,金叵罗村的民俗户由最开始的2家发展到现在90余家,从事民俗接待就业人员200多人。据统计,金叵罗村每年接待游客约12万人次,可形成旅游综合收入约1800万元。

 

通过近年来持续的发展,金叵罗村现在已成为远近闻名的乡村旅游特色村。

 

王义江介绍,20158月,金叵罗村被农业部认定为第五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201810月,金叵罗村被农业农村部推介为2018年中国美丽休闲乡村;20208月,金叵罗村入选第二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单。

 

“条例的施行,对我们来说真的是一个极好的机遇,对我们村未来的进一步发展,将是一种助力。”王义江说,“金叵罗村用实践证明,‘田园综合体’可以带动村民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的致富路,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追访1

 

生态涵养区绿色产业发展形式多样

 

密云区作为华北地区最大的天然蜜库,林木绿化率达75.3%,拥有野生蜜粉源植物60201种,其中荆条分布面积达163万亩,集中分布面积达37.5万亩,蜜蜂承载量可达17万群。现有蜂农2072户,蜂群11.5万群,占北京市蜂群总量的43.4%,是北京市养蜂第一大区,也是中国著名的“蜜蜂之乡”。

 

冯家峪镇山场面积27万亩,林木绿化率已超过90%,蜜源植物上千种,其中中草药蜜源植物近百种,为中华蜜蜂饲养提供了优良的蜜源。2017年,冯家峪镇在西口外村建设北京首座崖壁蜂场,是全国最大的崖壁蜂场。

 

2016年初,冯家峪镇成立北京保峪岭养蜂专业合作社,现已发展蜂农162户,越冬蜂群7830群,2021年春蜂群总数超过1.3万群。“一箱蜂一亩田”,中华蜂蜜年收入从2017年的250万元增至2020年的750万元。蜂农可分配利润从23万元增至60万元。2017年,59户低收入户通过养殖中华蜜蜂实现脱低,年人均收入增长6864元。

 

此外,冯家峪镇还依托中蜂养殖及特色崖壁蜂场,打造“悬蜂谷”旅游景区,通过开展中蜂科普教育、蜜蜂基础知识讲解、投影视频、蜜蜂产品展示等专题科普活动,形成旅游销售收入近200万元。

 

密云区高岭镇则是靠发展甘薯种植实现了村民的保税增收。该镇依托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农学院等技术支持,建立甘薯育苗基地,采用先进栽培技术种植,并延伸甘薯产业链,开发薯条、薯干、薯粉等甘薯美食产品。高岭镇还建设了可储藏800万斤的甘薯储藏库5000平方米,形成了甘薯育苗、生产、贮藏一条龙的产销模式。

 

截至目前,合作社共吸纳高岭、不老屯、古北口、冯家峪、北庄等5个镇50个村共计1100户村民入社,甘薯种植面积达到2000亩,年产甘薯800万斤,年收入1200万元,社农人均年收入20000元,带动当地及周边村民增收致富。

 

追访2

 

延庆体育科技园吸引40余家企业入驻

 

除密云区外,北京市生态涵养区还包括了门头沟区、平谷区、怀柔区、延庆区,以及房山区和昌平区的山区。

 

怀柔区渤海镇六渡河村则着力发展民俗旅游。六渡河村全村共有308530人,以民俗旅游、种植板栗为主导产业。早在上世纪90年代,该村就开始逐步推广民俗旅游接待。然而伴随着市场不断升级,原有的民俗户已不能满足当前市场需求,该村则开始民俗升级民宿。

 

引入社会资本将闲置农宅改造成精品民宿、发动本土农家院转型升级成精品民宿……目前,该村完成26户精品民宿改造,建成1家精品酒店。

 

延庆区则紧抓冬奥会筹办举办重大机遇,建成了北京市唯一一座以冰雪体育为主题的科技园区——中关村(延庆)体育科技前沿技术创新中心,该园于20209月开园挂牌并运营。

 

据介绍,该中心建筑规模14000多平米,是利用中关村延庆园原有老旧厂房进行城市更新、升级改造,经历了由“银河面粉厂”“长城服装产业园”向“中关村(延庆)体育科技前沿技术创新中心”的历史转变。目前,已吸引40余家冰雪体育企业入驻。

 

■ 关注

 

2020年生态涵养区森林覆盖率达到62%

 

北京市生态涵养区的发展由来已久。2005年,北京市出台《关于区县功能定位及评价指标的指导意见》,率先提出分功能区发展的理念,创新设立生态涵养发展区,包括门头沟、平谷、怀柔、密云、延庆区。之后,昌平区和房山区的山区部分纳入生态涵养发展区范围。2017年,新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将生态涵养发展区调整为生态涵养区,进一步明确了生态涵养区的功能定位。

 

2018年,为推动生态涵养区落实城市总体规划赋予的功能定位,北京提出5个方面16项举措来推动生态涵养区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今年416日,北京市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北京市生态涵养区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条例》,定于65日正式施行,标志着生态涵养区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工作走向法治化、规范化、长期化。

 

北京市发改委有关负责人表示,生态涵养区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积极成效。目前,平谷区、延庆区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延庆区、密云区、门头沟区获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延庆区、密云区、门头沟区和怀柔区成功创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以退促进”方面,近年来,北京加大拆违腾退土地等专项整治力度,不符合功能定位的业态加快退出,2017年以来,门头沟区、平谷区、怀柔区、密云区、延庆区累计拆违腾退土地2046.9公顷、疏解一般制造业246家,确保区域生态空间只增不减、土地开发强度只降不升。

 

同时,北京实施百万亩造林绿化、京津风沙源治理等重大生态建设工程,绿色生态空间不断扩大,2020年生态涵养区森林覆盖率达到62%,高于全市17.6个百分点;2020年生态涵养区PM2.5平均浓度31微克/立方米,达到国家二级标准。

 

每年市政府固定资产投资120亿元以上

 

在政策资金保障方面,2019年以来,市级每年向生态涵养区下达生态保护补偿转移支付引导资金30亿元、市政府固定资产投资120亿元以上,平原区支持生态涵养区结对协作资金6亿元,重点支持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等。

 

在精准助力脱低增收方面,各结对区建立就业岗位信息共享机制,累计推动生态涵养区实现就业约4000人。

 

“转型提升”方面,生态涵养区立足生态承载能力和资源,充分发挥重大机遇带动作用,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高精尖经济结构加快构建。2016年至2019年,生态涵养区5区第二产业占比下降1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占比上升20个百分点,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北京市发改委有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北京将抓好工作统筹谋划,加大改革创新力度,推动条例落实到位,力争开创生态涵养区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新局面。他表示,北京市发改委将牵头以生态涵养区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工作专班为平台,会同相关部门和相关区,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统筹推动条例各项条款落细落实,同时完善各区绩效考评体系、广泛听取社会建议。

 

在政策方面,北京下一步将重点围绕生态涵养区综合承载能力提升、绿色产业发展、资金支持保障等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完善支持引导政策,进一步保障生态涵养区的基本权益和发展权益。同时聚焦产业准入、规划用地、投融资服务、营商环境等方面,牵头研究制定产业发展“正面清单”及其相关政策措施,明确“支持做什么、怎么做”,大力推动特色农林业、生态旅游、精品民宿、森林康养、数字经济、科创智能等业态发展。

 

新京报记者 徐美慧 

编辑 张璐  校对 杨许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