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葡萄一样”是人们用来形容眼睛好看的常见说法。在医学中,眼部的诸多疾病命名也与“葡萄”相关,如葡萄膜炎。6月6日是全国爱眼日,北京协和医院眼科副主任医师、葡萄膜炎专业组副组长赵潺教授表示,葡萄膜炎的命名来自眼内一层富含色素和血管的葡萄膜组织,当把巩膜去掉后,看起来像紫葡萄。


“根据病因,分为感染性葡萄膜炎和非感染性葡萄膜炎。根据发病部位,葡萄膜炎有前葡萄膜炎、中间葡萄膜炎、后葡萄膜炎和全葡萄膜炎四种类型,其症状会稍有区别。”赵潺表示,前葡萄膜炎多数情况下会出现眼睛红、畏光、视力下降,而中间葡萄膜炎和后葡萄膜炎一般疼痛刺激的症状就不明显,眼睛也不怎么红。要判断具体是哪种葡萄膜炎,就得交给医生,患者能做的就是及早就诊。“无论是哪一种类型的葡萄膜炎,如果不治疗或者是治疗不规范,反复发作会引发并发症导致严重的视力下降,比如说白内障、青光眼等等,甚至有一部分人会致盲。”

 

赵潺介绍,非感染性葡萄膜炎一方面与系统性疾病相关的非感染性有关,如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等,另一方面与遗传相关。总的来说,非感染性葡萄膜炎的好发人群主要是青壮年。

 

对于非感染性葡萄膜炎的治疗,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是常用方法,相对来说副作用也比较大,患者容易出现体重增加、向心性的肥胖,即“满月脸”、“水牛背”等。近年来,可抑制肿瘤坏死细胞因子分泌的生物制剂在这一领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副作用也相对较小。

 

“鉴于非感染性葡萄膜炎的发病尚无特别好的预防方法,已经确诊的患者要预防复发,通过比较规律的用药通常是可以达到目的的。”赵潺提醒。

 

新京报记者 张秀兰

校对 吴兴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