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鸟巢,有一个地方储存着全国人民的奥运记忆,那里的图片、影像,还有物品,让北京奥运会的盛况历历在目,这个地方就是北京奥运博物馆。北京奥运博物馆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奥运博物馆。


2018年,北京奥运博物馆展区内,工作人员给小学生讲解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火炬。受访者供图


北京奥运博物馆藏品达8万余件(套)


北京奥运博物馆讲解员闫晓谦介绍,北京奥运博物馆位于鸟巢南侧的一到负一层,面积有34500平方米,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奥运博物馆。藏品有8万余件(套),其中有一件文物叫“紫檀国门”,让闫晓谦留下了别样的奥运记忆。

   

“紫檀国门”是北京奥组委赠给北京奥运博物馆的珍贵文物,长3.21米,重365.5公斤,用的是极品小叶紫檀,由100名工匠仿照紫禁城宫门结构精心雕琢而成,这座国门蕴含着所有国人“心向奥运”的真诚愿望和“奥运有我”的参与精神,它寓意在2008年古老而年轻的新北京敞开大门迎接世界各国的体育健 儿。


让藏品走出去向更多人传播奥运精神


闫晓谦说,她和紫檀国门的故事就发生在2017年6月。


“‘情系冬奥携手共赢’的巡展,需要把紫檀国门从顺义的库房运送到馆里进行交接再送去展区。可当天夜里下起了大雨,巡展又不能缺了它,我们急得团团转。虽然在运送前已经做好防雨措施,可是我们还是不放心,紫檀国门是用珍贵木材制成,淋不得一点雨。”


凌晨4点,雨停了,闫晓谦和她的同事们盼来了珍贵的紫檀国门。在卸车的时候雨又下起来,为了保护文物,他们脱下雨衣盖在了紫檀国门上。这次的雨中运送,紫檀国门没有受到一点点损伤。


“当做完交接已是凌晨5点,我们又马不停蹄地为巡展做准备。第二天我们如约为大家带去了精彩的冬奥展览,很多的老人孩子也都慕名而来。真正的雨中奥运情,真正的奥运力量!”闫晓谦说。


2022年北京奥运博物馆也将再一次迎接世界各地的朋友们。为了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奥运文化,闫晓谦和她的同事们不仅让藏品在博物馆里陈列,还让它们走出去向更多的人传播奥运精神。


■ 对话

北京奥运博物馆开放社教部主任荆惠梓:

奥运火炬需要传递 奥运精神更需要传承


2018年11月,荆惠梓作为北京冬奥宣讲团的宣讲员在作冬奥宣讲。北京冬奥组委新闻宣传部供图


作为北京奥运博物馆筹建组的成员,荆惠梓一直倡导将奥林匹克教育和博物馆教育相融合的理念,积极创新博物馆教育形式,让奥运精神走进百姓生活。


新京报:你是什么时候开始在北京奥运博物馆工作的?这个博物馆都收藏了哪些文物?


荆惠梓:从这个博物馆刚开始筹建,我就来到了这里,到现在已经快满十年了。十年里我们专注地做着一件事,就是为奥运文物建一个共同的家。


在这个家里有1.3万件奥运文物,有大家熟知的金镶玉奖牌,有非常珍贵的紫檀国门,还有萨马兰奇老人为中国留下的奥运手模……这里每一件奥运文物都有它背后的故事。


一届奥运圣火有熄灭的时候,北京奥运博物馆却永远能保持奥运圣火的热度。它连接着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圣火,更连接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


新京报:这些文物中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件?有什么故事吗?

   

荆惠梓:有这样一把祥云火炬,每次经过它的展柜,我都会停下来,多看看它。因为这把火炬承载着一个家庭两代人的奥运梦想。那是9年前,工作原因我结识了那和利先生。有一次我看到他办公桌上的照片,无意间问:“哟,您还是北京奥运会火炬手呐!这旁边老人家是谁呀?”我没想到这样一句无心的问话,却牵出了一 段打动无数人的故事。


那和利深情地说:“这是我爸,叫那忠,原本他才是奥运火炬手,可他却没有等到那天。”


“你知道吗,现在的鸟巢就是我原来的家洼里乡,当时奥运场馆选址到这儿的时候,我爸是村里的老支书。为了动员村民们搬迁,他挨家挨户地做工作。他对我们全家人说: 我是老党员,我不带头谁带头!就这样,我们家第一个离开了这祖祖辈辈生活了五代人的地方。一个月,只用了一个月的时间,我们全乡一万多户居民全部完成了搬 迁。”


“后来我爸被选为北京奥运会火炬手了,他特别高兴。你知道吗,我爸当时已经是80多岁的老人了,为了顺利完成这二百米的火炬接力,他每天举个酒瓶当火炬,在屋里练习往返跑。但他还是没能等到火炬接力的那一天。”


“当奥运火炬手,是我爸一生中最大的心愿,我这个做儿子的一定要替他完成。火炬接力那天,我把老爸的照片紧紧揣在身上,因为我知道我不是一个人在跑,是我和爸爸两个人一起在跑。”


在我的申请下,为了这个家庭,我们博物馆第一次设立了独立展柜。当我将这把火炬小心翼翼地放进展柜的时候,手心是热的,因为我知道我放进去的是老百姓对国家的赤诚之心和对奥运的炙热情怀。


新京报:你为什么要创立冬奥教育品牌活动“奥运说”?


荆惠梓:奥运火炬需要传递,奥运精神更需要传承。正像习近平总书记说的那样: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


习总书记的话让我意识到,向孩子们传播奥运精神是多么的重要,因为他们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啊。所以,为了更好地迎接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我创立了奥运博物馆第一个冬奥教育品牌活动“奥运说”。


几年下来,我们走进了三十几所小学,带着孩子们一起体验着冰雪运动的快乐。但不管走到哪里,我都会递给孩子们一把祥云火炬。每当这个时候,他们都会整理 一下胸前的红领巾,向火炬敬一个少先队礼,郑重地接过去。他们用稚嫩的小手,将火炬高高举起,那自豪的表情好像在说:2022,我来了。


这让我们看到了一朵朵祖国的花朵在迎接2022年冬奥会冬残奥会的到来。当我看到孩子们完成火炬接力、齐声高唱国歌的时候,心中总会浮现出两个字:“希望”。


新京报记者 吴为 实习生 李子仪

编辑 樊一婧 校对 贾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