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京郊大地一片绿色美景。6月9日,来自京台两地的台商台胞和台湾媒体记者共40余人来到门头沟区斋堂镇“串门儿”。目前,斋堂镇正在设计红色旅游路线,计划将各村串联起来,通过观看遗迹、体验生态,把游客留下来,这条红色线路计划7月底前竣工。

 

 “黑白两道”退出历史舞台 民宿小院天天爆满

 

门头沟区是北京的“天然大氧吧”,已连续8年举办北京国际徒步大会。6月9日,台湾友人们在斋堂镇的古村落黄岭西村也体验了一把徒步游。


台湾友人们集结出发,徒步进黄岭西村。新京报记者 杨亦静 摄

 

从黄岭西村口外山间集结出发,大家兴致高昂地沿着蜿蜒的柏油公路,开始了向古村落黄岭西村的徒步竞赛。走在初夏的古村山路,两侧是层林叠翠,参与活动的朋友们纷纷拿出相机拍照,呼吸着新鲜空气,体会着北京绿水青山的魅力。

 

走进村里眺望全村,可见村舍依山而建,梯田拾级而上,村道整洁、草木清新。别看黄岭西村现在诗情画意,但20多年前,村里还依靠着“黑白两道”产业,环境远不如现在。

 

黄岭西村村支书王克进在介绍村里的历史。新京报记者 杨亦静 摄

 

据了解,黄岭西村是有名的古村落,元末明初时期建成,村里的老槐树都有三百多年的历史,清朝时期,黄岭西村已经开始为皇宫烧煤。据村支书王克进介绍,2000年之前,村里的主要产业是煤矿,南边挖煤是“黑道”,北面铲灰是“白道”,开矿挖煤使得山上的植物破坏,空气中也弥漫着煤灰。2000年之后,随着门头沟生态涵养区功能定位的确立,相关企业关停,煤矿产业退出历史舞台。

 

黄岭西村村貌。新京报记者 杨亦静 摄

 

“这几年,村里引入了社会资本,建设了6个民宿小院,村民把自家闲置的农房出租给公司运营民宿,每年村里也能收取一笔固定的管理费。”王克进说,旅客们看中这里的生态环境,村里的民宿小院天天爆满。

 

发展门头沟小院“+”模式

 

斋堂镇最有名的村落当属爨底下村,虽然昨天下着小雨,但没有阻碍大家参观游览的热情。在这里,大家饶有兴趣地探访散落在山乡众多的清代及民国时期传统民居院落。

 

游览爨底下村。新京报记者 杨亦静 摄

 

同属斋堂镇的白虎头村也是本次活动的一站,这里的民宿还配合发展了小院“+蜜蜂世界、+温室采摘、+森林科普”等亲子活动;小院“+骑行活动、+户外音乐节”等特色经营模式。


雨中参观白虎头村民宿。新京报记者 杨亦静 摄

 

村支书宋福强告诉记者,白虎头村曾是全市重点帮扶的低收入村,通过发展民宿,每年增收三四十万。与此同时,村里还发挥自身优势,在市农林科学院帮扶下发展小枣产业。

 

参与了本次活动的北京台协会员季德珍说,“没想到北京郊区有这样优美的环境,还有多种类多主题的民宿。”她说,自己一直从事文创产业,希望有机会把自己的专业优势运用到北京民宿的建设和发展中。

 

北京台协理事李伟国表示,自己是第一次来到门头沟,“以前我觉得江浙民宿发展得好,没想到北方也有这么多优秀的民宿,弥补了空缺。”他说,门头沟应该邀请更多人来“串门儿”,“台湾在民宿发展上有不少好的经验做法,希望更多台湾青年有机会参与进来,同时,北京作为首都,这里的做法可以全国复制学习。”

 

设计红色旅游徒步线路

 

斋堂镇宣传委员李志东介绍称,2002年,全镇的100多个煤矿全部关停,自那时起,斋堂镇开始打造旅游产业,充分挖掘绿色、红色、民宿、建筑等旅游资源。

 

目前,斋堂镇每年接待游客16万人,新的高速公路正在修建中,未来可接待更多游客。同时,建党100年来临之际,斋堂镇正在设计红色旅游的徒步线路,目前已有6条线路的方案,把各村串联起来,让游客了解历史,体验绿水青山,线路计划在7月底前竣工完成。

 

据悉,目前门头沟区正在加快构建“一园四区一小院”绿色发展新格局,目前28个村40家“门头沟小院”已经开门迎客,13村正在建设之中,“十四五”末计划在100个村发展“门头沟小院+”田园综合体。

 

新京报记者 杨亦静

编辑 穆祥桐 校对 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