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家10天之后,50岁的郭运字再次回到了兰考,这是自五月底出门后,郭运字的第四站。这一次,进行麦收作业的地方距离郭运字的家只有13公里,在外作业,但自家的麦子还没收,不过他还不打算回去。他说若在河南没有其他的作业需求,他开着那辆今年四月新买的收割机继续北上,麦收的旅程已经过半。


6月7日,郭运字夫妇到达河南兰考。新京报记者 田杰雄 摄 


收麦的人都说今年河南的六月份温度偏低,但在麦田里,四十摄氏度的高温和机械的热度还是会炙烤田间劳作的人。6月8日,开封兰考县土岭村的高标准农田上,两台一模一样的收割机正在同时作业。

 

平坦的麦田一望无际,只有粮食运输车能给予麦田一处小小的阴凉,祝金素穿着长衣长裤,坐在阴凉里,一眼就能辨认出哪台是自己爱人的收割机——那辆机器上印着一个大大的“郭”字,是她爱人的姓氏,“他爱玩,这是他在网上买的贴纸,直接印上的。机器是我们今年4月份刚买的,花了12万。


开始麦收,二人的每一顿餐饭都在收割机旁的空地上解决。新京报记者 田杰雄 摄

 

这是一台新机器,但祝金素的爱人郭运字是名老机手。“我们玩机器有十几年了,最开始我是修机器的,挣个修理费,到后来就自己当了机手。”郭运字说,这些年来自己买的收割机一只手数不过来,一台机器开的时间长了,就会变钝,平均两三年就要换一台,他说自己这么多年只买同一个国产的牌子,是个“忠粉儿”,调试的好,抛洒率远远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

 

奔走在外的机手大多带着媳妇儿,遇到待收的麦田,“男人干活,女人收钱”,有机器无法完全收割的树下、田埂边的小麦,女人们也要拿起镰刀,弯腰下田。祝金素说他和丈夫这几年总在河南,跑过河北,到过内蒙古,今年开始跟着收割团队跑,收的麦子多是连片的田地,自己偶尔也落得一些清闲。


运输车边的阴凉,是机手媳妇儿们的休息地。新京报记者 田杰雄 摄

 

就是爱人苦。有时连夜作业,有时连夜赶路。5月28日从家里出发,兰考是二人的第四站,先前两个人一起走过新郑、荥阳、温县,一个接一个的产粮大县,到达兰考是在6月7日的早晨,收割机最高时速不过30公里,200多公里的路程,郭运字带着爱人开了一夜。“累了就把车停在路边歇会儿,整觉是不用想了,醒了就继续往前走。”

 

实际上,兰考也是二人的家乡。在距离土岭村13公里外的堌阳镇是这对夫妻的家,即便路过家门口,家里的麦子也还没收,郭运字也不打算回家了,“这几天,光收人家的了。我想着反正自己有机器,先挣钱吧。

 

新京报记者 田杰雄

编辑 唐峥 校对 李世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