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讯(记者 袁秀丽) 6月11日,北京市档案馆集中展示了北京工艺美术大师吴德寅捐赠的310件泥塑作品。这些老北京360行“小人物”泥塑惟妙惟肖憨态可掬,再现了老北京传统市井风情。


6月11日,吴德寅在展厅进行现场泥塑创作。


当天,北京市档案馆副馆长李立军向吴德寅颁发了捐赠荣誉证书,并表示将这300余件泥塑作品永久收藏,适时向市民展示。


据悉,此次展览也是2021年国际档案日系动的内容之一。每一个泥塑作品都是一个行当,每个行当背后都有着老北京传统故事。吴德寅将老北京市井百态融入泥塑作品中,以此来“塑说”老北京的历史风情。


300余件泥塑成为北京市档案馆特色馆藏


6月11日,吴德寅在北京市档案馆进行了现场泥塑创作。他技艺娴熟,一块泥巴,在四十分钟内,脱胎换骨成为一件逼真的吹糖人儿泥塑写意作品。


对于此次将300余件、历经近20年创作的泥塑作品捐赠给北京市档案馆,吴德寅将其视为“嫁女”。他说,虽然不舍,但是北京市档案馆是一个好婆家,让这些泥塑有所归宿。泥塑讲述的是老百姓的故事,其将对北京传统文化的宣传发挥更多、更大、更强的作用,让更多的人见证北京的历史进程。


吴德寅表示,此前曾有个知名京味儿餐馆想把这些泥塑买下来,但是被他拒绝。如果仅做为餐厅的装饰,并不会达到他想要宣扬传统文化的初衷。


6月11日,北京档案馆副馆长李立军向吴德寅颁发了捐赠荣誉证书。


北京市档案馆副馆长李立军在颁发捐赠荣誉证书仪式上表示,这些泥塑再现了老北京人过去的生活方式、精神状态,处处体现了老北京人的精气神儿。这将成为北京市档案馆的特色馆藏,也是全国首个能够完整展示一个城市100年风俗的泥塑作品。北京市档案馆将妥善收藏,并适时向市民展示这一独特的北京风情。


新京报记者在泥塑展厅注意到,很多人从展厅这头走到那头,仔细观看,不时拍照、录制视频。其中一个40多岁的李先生表示,这些小人物形象生动,让他找回了过去的记忆,比如这个卖蝈蝈的,目前在一些市场也能看到。


另据北京市档案馆三级调研员王兰顺介绍,此前在“档案见证北京”的展览中,展示了吴德寅的60个泥塑作品,很受欢迎,所以北京市档案馆希望能展示吴德寅更多的泥塑作品,而吴德寅也有这样的愿望,于是他把近二十年的创作捐赠给北京市档案馆。北京市档案管虽然也有很多关于北京老行当的文字记载,但是相比之下,泥塑的形式更直观,是文字形式的一种补充,也更容易被大家接受。


笑盈盈的小人物再现老北京人的文化特质


据吴德寅介绍,此次捐赠的泥塑分为六个篇章,包括交通、娱乐、商市、饮食、风情、老天桥文化。面对这些泥塑作品,有人将其比喻为老北京的《清明上河图》。


泥塑是我国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形式。吴德寅从事多年老北京风情泥塑的创作。现为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会员,北京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主要泥塑系列作品有:《老北京风俗泥塑---旧京三百六十行》、《老天桥新老‘八大怪’》、《旧京风情》、“空竹博物馆人物设计”等。


据悉,吴德寅是老北京人,深受北京传统文字的熏陶,在他的作品里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生活气息。


在吴德寅看来,老北京人的市井文化,才能够真正体现出北京人的特质。这些泥塑人物的表情、肢体语言,蕴含着老北京人的质朴和乐观精神。而这也是最早激发他创作的原因。


“我做泥塑,并不是想让大家欣赏手艺,而是希望触摸到手艺背后的文化。”他说,老北京人注重迎来送往、古道热肠。无论生活如何清苦,脸上总是笑盈盈的。过去人们生活条件不好,日子过得很紧巴,但是他们却能乐观地对待。现在虽然物质生活条件好了,但是有些人的生活态度却不如从前。


为了宣扬老北京传统文化,吴德寅自己录音、录视频。为此,他能模仿出很多叫卖的吆喝声。吴德寅说,今后他会定期来北京市档案馆做公益讲解。来北京市档案馆的参观者或许有时能看到吴德寅,他在声情并茂地讲述这些泥塑背后的故事。


新京报记者 袁秀丽


编辑 刘佳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