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豫南,当下早上五点起天已经大亮了,五点也是河南南阳淅川县的农民杨洪林每天上工的时间,六月中旬,他迎来了第一个“开棚红”,80个棚的小番茄陆续成熟,时间变得更紧了,“早点干活,中午前就能早点收工,要不然等日头上来,天气就会更热。”杨洪林说,这是他第一次种小番茄,但却加持了成熟的团队——上游种子来自上海科研单位,下游的销路交给了拥有渠道资源的公司企业,当地农业部门也给予不少关注,“我也想看看,这次靠这个小番茄,能不能搏出一个大未来。”


六月初,大棚里的小番茄已经陆续由青转红。新京报记者 田杰雄 摄 


占地40 80个大棚陆续成熟

 

从淅川县城到杨洪林的农场,要经一段不短的山路,这里是淅川县金河镇彪池村,对比平原地区,杨洪林说,这里的温度要低一些,也更利于番茄积累糖

 

在彪池村,杨洪林的家庭农场占地40亩,80个大棚分布在乡间小路的两侧。六月一过,棚里开始弥漫出番茄的清甜,这时小番茄多数完成了从青变红的转变,点缀在植株间,绘成了令人欣喜的丰收图。小番茄入口后几乎没有酸味儿,充斥在口腔中的多为番茄的甜香,末尾还带着些许回甘。


杨洪林介绍,目前大棚每天可以采收小番茄约5000斤。新京报记者 田杰雄 摄

 

杨洪林说,在当地,小番茄的收获期从5月20日开始,预计可以收获到7月中旬,80个棚每天能收获约5000斤小番茄,天气更热之后,成熟也更快,杨洪林雇了10来个村民,一起帮忙。有村民告诉记者,这些小番茄少部分也用于当地采摘,“能卖到5块钱一斤,很多都是回头客。”

 

让专业的人 干专业的事

 

2015年承包流转土地做家庭农场前,杨洪林在外做过生意,搞过装修,在更早之前的1984年,他也当过兵,入过伍。杨洪林说自己“偏爱农业”,戎马数载,漂泊打拼,最终还是回到家乡的这片土地。他将自己的农场取名为“喜耕田”,即是自己回乡发展的初心。

 

“做农业,就是挣个辛苦钱。”杨洪林说,在种植小番茄之前,自己的棚里种植的多是各种蔬菜,那同样是一段起早贪黑的日子,白天杨洪林在地里干活,到了凌晨两点,他又要跑去当地的批发市场去卖菜,包揽从选种到销售的所有环节。“后来我想,作为农民,其实我们只要负责种地就好,很多环节其实是需要更专业的人去做。”

 

“我觉得像我这样的家庭农场,更适合订单农业,有人帮我选种,教我技术,替我打通买卖的渠道,这样的话我或许就不会那么辛苦了。”在南阳淅川当地,小农户相对保守,订单农业的模式并不多,直到杨洪林在农博会上与一款名为“美圣佳”的小番茄相识。“通过上海的科研单位,我又联系到了当时正在基于这款番茄,做订单农业的中和农信公司,他们说可以负责番茄的销售,让我一下放心了不少。

 

杨洪林说,自己了解到最近几年,全国大番茄市场接近饱和,价格低廉且并不稳定,作为水果蔬菜,小番茄在消费市场其实受到了更多青睐,不过销售市场的局限性强,淅川本地少有种植,如何将地里的果实卖出去,曾经是困扰杨洪林的问题,而他所联系到的中和农信实际上也是从事小农户综合服务企业,“听说全国有超过400个服务机构,在我们淅川这里也有一个服务网点,他们如果能够通过全国网络为小番茄打开销路,或许也会为我打开新局面。当时就想试试,搏一搏。”

 

杨洪林说,他其实并不希冀可以赚很多钱,但吃惯了当农民的苦,也想试一试,丰收、畅销、劳有收益的甜。

 

小番茄也要搏出大未来

 

上周,杨洪林的喜耕田农场迎来了开园日,这意味着这80个大棚开始正式进入丰产期,小番茄也将源源不断地上市。


上周,随着小番茄陆续成熟上市,杨洪林的喜耕田农场举办了开园仪式。受访者供图

 

大棚尽头,是杨洪林的分拣车间,围在分拣机旁边帮忙的,也多是周围村里的村民。除了找到自己的事业,杨洪林也带动了附近村民的就业。其中绝大多数为在家留守的女性。温大姐从家来到分拣车间只有5分钟的路程,她说在这里工作一天可以挣60元,“钱不多,但是工作时间灵活,不耽误在家带孩子。”


分拣车间里,工人们多是来自附近村落的妇女。新京报记者 田杰雄 摄

 

开园当日,据金河镇副镇长刘金海介绍,彪池村有8个自然村,耕地面积1086亩,泉水资源丰富,自2003年起,当地开始投资建立大棚,近年来通过政府扶持,瓜果蔬菜相关产业也拥有了不错的基础。同时,南阳市农业农村局蔬菜办主任李如举也表示,农业部门将提供更全面的服务,通过与包括中和农信在内的北京企业合作,形成可复制可借鉴的经验模式,让南阳的优质果蔬运往北京以及更大的市场。现场,来自北京、河南多地的客商,也向杨洪林的农场下了订单。

 

“南阳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起点,淅川也是千里调水的源头。这一泓清水连两地,希望好的农产品也能成为两地,甚至多地新的接纽带。”中和农信供应链管理公司副总经理肖蕾让杨洪林放心社区团购、超市、企业团购将源源不断为其拓宽销售渠道,助力“喜耕田”的小番茄事业。

 

新京报记者 田杰雄

编辑 唐峥 校对 李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