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快讯(记者 张璐)记者今天(6月21日)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获悉,重庆秀山发现志留纪(4.4亿年至4.1亿年前)袖珍边城鱼化石,为现代有颌类(包括人类)颌骨和牙齿的起源和演化提供了重要实证。


袖珍边城鱼生活复原三维模型(解思远、张禾名制作)。


继云南后,重庆再现志留纪有颌类完整化石


地球上99.8%的脊椎动物包括人类都具有颌骨(上颌与下巴),被统称为有颌类。有颌类的起源出现在奥陶纪(距今4.8亿年至4.4亿年前),完整有颌类化石大量出现在早泥盆世(距今4亿年至3.6亿年前),二者之间的整个志留纪数千万年时间段存在严重的化石记录缺失,因此长期以来,人们仅能通过零散保存的鳞片、牙齿等化石推测有颌类在志留纪的演化。


目前,中国是世界上唯一发现较多志留纪有颌类完整化石的国家,为全面认识有颌类的早期身体结构提供了关键实证资料,但之前的化石几乎全部来自一个化石点——云南曲靖潇湘动物群。


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朱敏研究团队长年在全国范围志留纪地层中踏勘,并在重庆市秀山县发现全新的完整保存的志留纪有颌鱼类化石——袖珍边城鱼化石,为颌与牙齿的早期演化提供了新实证。这是全球目前第二个发现较多完整志留纪有颌类的化石点。日前,相关成果发表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当代生物学》(Current Biology)上。


重庆秀山罗德洛世动物群生态复原图(郑秋旸绘)


高精度CT扫描,重建边城鱼骨骼信息


4.23亿年前的志留纪晚期(罗德洛世),华南古陆漂泊在赤道附近的大洋之中,海水沿着曲折凹凸的海岸线侵入陆架,形成若干巨大的海湾或内海,这些浅海成为早期水中生命的“庇护所”。


当时,湘渝之交的重庆秀山地区位于华南古陆北缘一个比今日渤海还要大的内海中,河流在这里汇入内海,带来了大量养分,并孕育了丰富的生命,河口和滩涂的半咸水中生长大量的原始植物,其间生活着无颌的盔甲鱼类、海蝎和最早的有颌鱼类。它们的遗骸被河流带来的泥沙覆盖,并在漫长的地质时间内变成了化石。


2019年底,团队成员在秀山洪安边城附近踏勘志留纪含鱼地层,在罗德洛世地层小溪组地层中意外发现了一块完整对半开的有颌鱼类化石,而这一地层过去还从未报道过完整的有颌鱼类。


由于在边城附近发现,科研人员将其命名为边城鱼。


科研人员迅速对这块化石展开了详细的研究。尽管这块化石保存非常完整,但研究起来并不容易,许多微小结构已经接近粉砂岩粒度保存精度的上限。


边城鱼的骨骼非常薄,且与周围岩石之间密度差几乎为零,给CT扫描工作带来了很大困难。最终研究人员发现,挖掘和切割化石时的冲击力会使得化石沿着骨骼微微裂开,他们就通过这些只有几微米宽的细微缝隙,重建出了埋在围岩内部的骨骼形态信息。


为人类颌骨和牙齿演化提供化石实证


据科研人员介绍,边城鱼化石只有2厘米长,活着时整条鱼可能也只有约4厘米长。虽然体型很小,但从颌骨和牙齿看,边城鱼可能是十分凶猛的袖珍掠食者,以生活环境内的其他小动物,如米氏海蝎、秀山盾鱼、牙形动物等为食。


研究团队发现,边城鱼保存了下颌和下颌齿,下颌边缘颌骨内侧又有发达的口内叶,其上可见五个较大的圆锥状齿。相较于云南曲靖潇湘动物群发现的麒麟鱼,边城鱼的颌骨可能更为原始,是新发现的一个过渡状态,为现代有颌类(包括人类)颌骨和牙齿的起源和演化提供了重要的化石实证。


新京报记者 张璐

编辑 樊一婧 校对 翟永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