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州面积最大麦田喜获丰收。新京报记者 王巍 拍摄


通州区漷县镇黄厂铺村一块1400亩的麦田是目前通州区保留最大、最完好的一块麦田。这两天,轰隆隆的机械声在麦田响起,来自天津、河北等地的麦客在这里聚集,这块麦田的主人们迎来一年最辛苦也是最幸福的时刻——麦收。早在2014年前后,黄厂铺村就将村民手里零零散散的土地流转,进行统一管理。黄厂铺村党支部书记马玉然向新京报记者介绍,目前村里1400亩地被5位农户承包,最大的一户承包了650亩,最少的也承包了120余亩地。记者了解到,该麦田最大的承包户,每年玉米、麦子等作物种植的纯收入至少在30万元,甚至更高。

 

1400亩的麦田被5位农户承包。新京报记者 王巍 摄


每年风吹麦浪时也是麦田人气最旺的时候

 

在一望无际的麦田上,数台机械同时作业,早上7点,黄厂铺村的麦田里已经是一片热火朝天的麦收景象。麦田里机械声轰鸣,麦田旁边,来自河南的麦客王女士正忙着协调调度收割机,这边麦地还没割完,那边已经有几位农户排队,等候麦客去自家的麦地收割了。


一望无际的田野上,收割机正在忙碌。新京报记者 王巍 摄

 

黄厂铺村党支部书记马玉然介绍,村里这块占地1400亩的麦田从621日就开始麦收了,今年的亩产量能达到1100斤左右,比往年略有提升。这块通州区目前保留最大、最完好的麦田早些年也是零零散散的土地,村民们分散种着各种农作物,土地利用率不高,机械化难实现,直到2014年依托于《农业部关于促进家庭农场发展的指导意见》等政策的出台,村里将这些分散的土地进行流转,统一管理,实行承包制,由5位种植户承包,引进了灌溉机等农业现代化设备,让这块土地提质增效,每年“风吹麦浪”的时候,也是这块麦田最“红”、人气最旺的时候。

 

当年只能拾麦穗的人成了村里承包大户

 

从小农户到种植大户,从一把镰刀到数台机械,虽然依然要头顶烈日在地里忙麦收,但是依托于机械化的实现,耕作量也早已“减负”了。齐眉短发,微胖的身体,干脆利落的性格,今年49岁的张海英承包了650亩地。和过去农户麦收时节拿着镰刀在地里忙活的场景不同,现在的麦收时节,张海英的主要任务是协调联络麦客和司机,准时到麦田来收割,及时将麦子送往粮库,并保证麦收的品质和高效。

 

张海英承包了650亩地。新京报记者 王巍 摄


“今年麦子收成应该不错,往年其实也挺好的,今年可能会更好一点。”张海英称,她小时候,家里一共9个孩子,而今年纪最长的哥哥已经70岁了。“哥哥姐姐们小时候没少干农活,我也跟着一起下地干过几年农活,但总体来说,是赶上了好时代。那会儿麦收的时候,家里所有劳动力都得齐上阵,从芒种前后就开始收割,不能像现在这样等到麦子全熟透了再收。那会儿天没亮,我们就得起床。哥哥们帮着父母割麦子,我就在后面捡遗漏的麦穗,这些麦穗也是绝对舍不得浪费的。”张海英上过班,也做过养殖,近几年开始专职做庄稼人。眼下,凭借着这650亩地,张海英每年的纯收入至少能在30万元,尤其去年,依托于利好的政策,村子免费给农户们发放了麦种,节省了不少成本。

 

新京报记者 曹晶瑞 摄影 王巍

编辑 张树婧 校对 刘军